国防教育基地

林海雪原驻英魂

发布时间: 08-19 来源: 深圳特区报 编辑: 罗瑜

坐落在白山市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纪念园的杨靖宇将军大理石雕塑。

城墙砬子——东北抗联诞生地。

“曹亚范烈士殉难地遗址”纪念碑。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马强/文 丁庆林/图

  长白山西麓,松花江上游,坐落着一座美丽的东北小城。这里风光秀丽,物产富饶,森林覆盖率90%,素有中国矿泉城之称。然而,真正让这里闻名遐迩的,却是因为一位浩气长存的抗日英雄——杨靖宇。

  吉林省靖宇县,原名濛江县,1946年2月14日,为纪念在此殉国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易名为靖宇县。

  靖宇路、靖宇中学、靖宇大街…… 从通化市经白山市再到靖宇县,“寻访抗日大战场”采访组一行,处处可以感知到这片东北大地对于民族英雄杨靖宇的崇敬和缅怀。

  “松花江水流不停,不灭日寇心不平。长白山上英雄多,数着那杨靖宇杨司令”——数十年里,这首歌在白山黑水间传唱不息。

  旧地重访,抗联精神不熄

  在东北抗联文化研究会会长李立斌的带领下,我们在对靖宇县抗联遗迹的探访之旅中,一点一滴重寻着昔日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

  现今的南尓轰红石旅游开发区,群山环抱,沟谷纵横,这里保留着当年的抗联密营遗址。据当地老乡介绍,所谓密营,即是抗联时期在深山密林中建造的低矮的地戗子式房屋,分木质和石质两种,或向地下深挖,或顺山势掘进,可做兵舍、厨房、仓库所用,也成为抗联的生命补给线。靖宇县当年分布着70余处抗联密营,如今已多数坍塌毁坏,不过从眼前这些重建的密营中,我们依晰仍可感知当年抗联战士艰苦卓绝的生活场景。

  由靖宇县城东行,沿龙岗山脉崎岖山道行进30余公里,在丛林的掩映中有一处刀工斧凿般的绝壁拔地而起,当地人形象地称其为“城墙砬子”,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李立斌告诉我们,1934年的2月21日,就在“城墙砬子”脚下,杨靖宇领导17支抗日武装召开大会,通过了《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成立宣言》,公推杨靖宇为总指挥,实现了南满地区抗日武装的统一和联合。

  龙泉镇西南10公里,龙岗山脉岭脊东侧一个呈瓮形的洼兜里,当地人称为“西瓮圈”的密林深处,是抗联第一路军一方面军总指挥曹亚范的殉难地。东北抗联文化研究会的李奇睿告诉我们,1940年4月,从日军飞机洒下的传单中,准备队伍进行营救的曹亚范得知了杨靖宇殉国的消息,于是他率部队冲破日伪军的层层包围,转移到这里的密营坚持与敌军战斗。不料在当月8日的深夜宿营时,与十几位战友一同被队伍中的叛徒枪杀,时年29岁。“后来当地的老乡挖药材时,就曾经在这里挖出了不少锈蚀的枪管、弹壳和瓷碗碎片。”

  英勇不屈,战至最后一刻

  三道崴子,杨靖宇殉国地,是我们此行探访的最重要一站。

  就在杨靖宇将军纪念碑旁,生长着一棵青松。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工作人员王琳告诉我们,这棵青松原来的位置上,是一棵“扭筋子树”,就是以这棵“扭筋子树”为掩体,杨靖宇与敌人进行着最后的殊死战斗并且壮烈牺牲。“后来这棵‘扭筋子树’枯死了,上世纪60年代,靖宇县人民在此栽种了这棵针叶松,起名常青树,作为纪念。”

  夏日里的这棵常青树,郁郁葱葱。透过它繁茂的枝叶,我们重寻着那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往事。

  抗联的不屈不挠,成为日伪当局的心头大患。1936年至1939年,日伪当局制定实施了《三年治安肃正计划》,采取“狗蝇子”和“篦梳”战术,对长白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反复进行疯狂的军事“讨伐”。其间,原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杨靖宇最信任的得力助手程斌,于1938年7月率所部115人叛国投敌,摧毁了70多个抗联的密营。一夜之间,杨靖宇部队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境地。

  面对疯狂剿杀,杨靖宇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率部进入濛江县,伺机重新集结。李立斌说:“1939年12月底,杨靖宇还有400余人的抗联部队,到了1940年2月2日,就只剩二十多个人了。2月18日,他的最后两个警卫员在濛江县附近向老百姓买粮食时被捕,敌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杨靖宇的印章,判断他就在附近,于是加大兵力进行围捕。”

  杨靖宇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的孙子马继民在《怀念我的爷爷杨靖宇》中作了这样的描述:“2月23日上午10时许,我爷爷迷迷糊糊听到说话声。保安村5位打柴人,正在窝棚附近打柴,其中一位叫赵廷喜村民到窝棚后面解手,我爷爷用枪把赵廷喜逼进窝棚里,我爷爷说:‘我已经几天没吃东西,饿得不行了,请你帮忙给我买点吃的,再给我弄套棉衣来。’”回村后的赵廷喜,正遇到汉奸李正新,经不住恐吓,供出经过。日伪警察判断此人正是杨靖宇,派遣多个梯队相继扑向杨靖宇栖身的小窝棚,杨靖宇由二道崴子向三道崴子撤退,就在那棵“扭筋子树”后战斗到最后一刻,敌人屡次劝降无效后,杨靖宇身中数枪,倒在皑皑白雪中,殉国时年仅35岁。

  壮烈殉国,英雄浩气长存

  面对着杨靖宇的遗体,令日伪军大感疑惑,究竟是靠着什么?让这个大个子中国人在天寒地冻的深山老林中支撑了五个昼夜。马继民说:“敌人解剖了我爷爷的遗体,发现胃里竟然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枯草、棉絮。凶残的敌人割下我爷爷的头颅,悬挂示众。”

  中华脊梁,民族英烈,杨靖宇的英勇不屈,令残暴的敌人也为之震惊和折服。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都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壮士喋血,江河同悲,在杨靖宇殉国地三道崴子,时光过去了75年,前来缅怀凭吊的人们依然络绎不绝。李立斌告诉我们:“人们铭记杨靖宇,正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最深刻地体现了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和宁死不屈的抗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