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宝安国防网

微信公众号

深圳市宝安区着力构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体系

发布时间: 03-14来源: 中国改革报编辑: 罗瑜

 

 

融合什么

推进八大领域融合,努力把宝安区建成全国全军具有引领作用的示范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宝安全区上下都对军民融合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认识,这种认识深入血脉,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行动自觉。宝安在《意见》中确定了工作的总目标,率先提出着重推进八大领域军民融合,努力把宝安区建设成为全国全军具有引领作用、经济建设贯彻国防要求的示范区,军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区,地方生产力与部队战斗力同步提高的示范区。

基础设施军地合建共用。充分利用深圳市唯一拥有的海、陆、空、铁复合战略枢纽资源,重点在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信息、战略物资储备、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充分考虑和贯彻落实国防要求,增强基础设施的军事功能。此外,挖掘军事基础设施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近三年来,社会各界人士10余万人次接受了国防教育训练基地的社会服务。

深化国防教育改革,增强拥军爱民意识。健全国防教育机构,大力开展国防教育进机关、进党校、进校园、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的“五进”活动,去年承担的省军区“践行强军目标,做新一代‘四有’军人”主题教育试点向基层民兵预备役深入扩展;依托城市公园或旅游景区,采取嵌入国防元素、设置国防教育宣传栏等方法,打造一批国防教育主题公园;发挥驻区部队军事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积极开展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过“军事日”活动;继续抓好“双拥模范城”争创活动,大力培育和宣传“沙井民兵应急连”等国防教育先进典型,将开展国防教育的经验在全省推广。

推进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机制融合。依托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和区应急委员会,组建党政军警合成、分工合作、权威高效的联合指挥部,统筹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和战争灾害,实现快速响应、统一指挥、分工负责、联合行动。整合国防动员指挥网、110指挥网、人防网、消防网、防汛网以及数字城管网、交通指挥网等网络资源,搭建应急应战一体化指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智慧宝安”。科学构建适应应急应战需求的动员预案体系,在组织指挥、力量使用、信息和保障等方面与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衔接。

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与国防动员队伍融合建设。按照“统一编、融合建、联合用”的思路,大力加强区民兵、预备役部队与国防动员队伍一体化建设。由区国动委综合办会同预备役部队、区国防动员成员单位,实施统一编组;整合军地人才、技术、场地等资源优势,促进民兵、预备役部队与国防动员队伍在教育、训练、管理与保障等方面深度融合;健全军地联训联演制度,规范用兵程序,注重在反恐维稳、抢险救灾、专业救援等任务行动中用兵练兵强兵。

深化兵役工作调整改革。依托户籍管理系统和新一代兵役登记、预备役登记统计系统,落实兵役登记制度,提高信息化水平;整合并依托区人武部和区民政局常设征兵工作办公室和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办公室,负责平时兵员征集、战时兵员征召、优待抚恤、退役安置等工作,连续46年无责任退兵;逐步提高现役士兵及其家庭优待金标准,抓好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近日出台广东省首部《宝安区适龄公民拒绝、逃避服兵役管理与处置办法(试行)》,为兵役工作改革保驾护航。

加强战时防空与平时防灾一体化建设。按照战时防空与平时防灾一体建设的要求,加强区民防指挥中心和通信警报设施升级改造;着眼战时消除空袭后果和平时消除灾情险情需要,编制建设了“抢险抢修、医疗救护、消防灭火、治安维稳、防化防疫、通信、运输等专业队伍;加强了人口疏散基地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掩蔽防护、物资供应等功能;依托学校、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防空防灾教育训练,普及防空防灾知识,增强防护技能;按照实战化要求,修订完善重要经济目标防护预案,明确防护责任。

推进军地科技、文化的交流合作与成果转化。鼓励民用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国防科研、生产,对落户本地的军工企业或从事军品科研、生产的企业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如对“民参军”类企业一电科技由区主要领导予以包点重点支持。驻区部队积极参与地方科研开发,促进军用高技术成果向民用转化。依托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科技人才、技术、设备、成果等储备。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牵引,加强军地先进文化建设合作,广泛开展“社会文化进军营”“军营文化进社会”活动。

推进驻区部队保障社会化改革。积极探索驻区部队医疗、物资、交通、生活、营房等社会化保障路子。依法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积极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入学、退役军人安置和优抚工作;健全完善军人维权、生活服务、军转干部和退役士兵就业、重点优抚对象生活保障等体系。2015年共投入3613.98万元加强国防建设和拥军优属工作,安排400万元专项资金解决部队实际困难,拨付医疗补助专项经费108万元,拨付16.4万元为37名优抚对象解决实际困难。

宝安区依法融合、阳光融合、全面融合,把改革融合内容公开化、透明化,既有利于贯彻落实,又有利于公开监督,打破以往的神秘感,为加快融合发展作出了全新探索。

 

怎样融合

创新“沙井民兵模式”,让特区精神引领融合深度发展

强军兴军落实到地方,就是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李金宇向记者表示,实现军民的深度融合,宝安早在多年前就开始了实践,与其说是落实上级的部署和文件指示,倒不如说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倒逼着宝安提前开始了军民融合的大胆尝试。

改革开放以后,作为经济发展的试验区,宝安流动人口成数倍甚至数十倍地增加。按常住人口编制的公安警力显得捉襟见肘。“沙井民兵应急连”在此背景下顺势组建而成。民兵全部从退役军人中按严格条件招聘录用,依法签订合同,常年集中居住,实行军事化管理,民兵经费纳入地方财政。按照“平时服务社会,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要求,该连成为宝安经济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和突击队。组建当年,辖区刑事案件就下降了30%。此后20年,民兵连在宝安上演了一个又一个保一方平安的动人故事。但凡抢险救灾、组织春运等一些急难险重任务,宝安人民总能看到这支民兵队伍的身影。近些年来,这支民兵应急连先后被军委总部评为“全国民兵工作先进单位”,被广州军区评为“民兵预备役建设先进单位”,被社会誉为“特区建设的一面精神旗帜”。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一支统一管理的队伍还是民兵吗?这个疑问,上个世纪90年代初便已提出,沙井街道党工委委员、街道武装部部长曹炎成告诉记者,“沙井民兵应急连”创建伊始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国家相关政策法律规定,应急连的队员并不是全脱产的兵员,他们平时所承担的治安巡防、交通协管、政府执勤等,正是其工作岗位的职责,是以劳养武的创新举措。而工作之余同吃同住同训练,正可为迅速集结执行军事任务创造良好条件。

这是一份傲人的答卷:据不完全统计,“沙井民兵应急连”自建队以来,共出动25万余人次,协助公安机关破获各类案件650多宗,协助相关部门处置应急维稳事件800多件,参加扑灭山火120余次,参加抢险救灾650余次,挽回经济损失两亿多元。

几十年风霜雪雨,几十年奋发有为,“沙井民兵应急连”已然锻造成一支过硬的国防后备尖兵,“特区好民兵”“时代好楷模”用他们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牺牲和奉献、英姿和尊严,有力地回应着最初的质疑。

现全区常驻民兵近千人,14个支队分布宝安区(含光明新区、龙华新区)每个街道,是维护社会稳定、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巩固基层政权不可或缺的力量。

区人武部政委黄卿扎认为,常态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沙井民兵模式”在城市民兵建设与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探索和重大成果,生动地诠释着组建民兵应急连更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始终是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符合宝安区特点的军民深度融合新格局、新模式的主导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