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战歌:抗战文艺的时代回响
——四位文艺老兵访谈录
遥想70年前抗战的烽火硝烟,那一幕幕生动鲜活、砥砺斗志的抗战戏剧感染鼓舞了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浴血杀敌;那一首首动人心魄、催人奋进的抗战歌曲打开了多少中国人焦渴彷徨的心扉,在寻求觉悟奋进者的脑际萦绕徘徊。70年后,那些为当年的抗战军民耳熟能详,如今已成经典的抗战文艺作品,穿越了漫长幽深的历史隧道,被新一代革命军人饱蘸深情地追忆、满腔豪情地唱响。其间所传递出的丰厚的历史信息和浓烈的战斗精神仍然令人血脉偾张,激情澎湃。这就是文艺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今天,我们邀请四位文艺老兵回顾抗战文艺的辉煌来路,畅谈军旅文艺的使命担当。从抗战文艺到强军战歌,嬗变的是形式,永驻的是军魂,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需要先进军事文化的支撑。优秀的军旅文艺作品要见精神、有风骨,接地气,如此才有可能成为流布四方的经典,长久地驻留在人民和广大官兵心间。
胡可:戏剧是另一种战斗
胡可:剧作家
“作为抗日战争的亲历者,我深深感到,广大劳动人民是抗日战争伟大力量的源泉。1942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2014年,习近平同志针对当前文艺的现实情况,强调提出我们的文艺工作和文艺创作应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我们文艺观的核心,是我们的根本信念。”九旬高龄的胡可精神矍铄。这位经历过抗战炮火洗礼的老艺术家为记者梳理抗战戏剧的来龙去脉时如数家珍: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针对当时许多文艺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劳动人民不熟、不懂这一矛盾,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工作者与工农兵相结合的主张。抗日战争中这个问题的解决,使“五四”以来的进步文艺出现了新的面貌,开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新时代。就我国戏剧的发展来说,抗日战争中最大的收获是:
一、由于服务对象的明确和文艺工作者的深入生活,劳动人民的艺术形象开始登上戏剧舞台,开始成为戏剧的主人公,从而开启了“人民戏剧”的崭新时代。
二、在“为工农兵服务”方向的指引下,广大戏剧工作者对群众的欣赏习惯更为关注。戏剧工作者和音乐工作者相结合,从创作秧歌剧起步,进而创作出了以《白毛女》为代表的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歌剧,促进了我国民族新歌剧的诞生。
三、我国戏曲源远流长,“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因其含有封建思想的糟粕而受到批评和排斥。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发动群众的需要,开始利用戏曲形式“旧瓶装新酒” ,进而选演鼓舞斗志的花木兰故事、岳飞抗金故事的戏曲。随着《讲话》精神的贯彻,戏剧工作者创作演出了《水浒》故事中的《逼上梁山》 《三打祝家庄》等新编历史京剧,以及以戏曲形式反映现实生活的《血泪仇》等地方戏曲,进而推动了对戏曲的改革。
回想当年,抗战初期还是话剧一统天下。到了抗战后期及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戏剧已经形成了话剧、歌剧和改革中的戏曲三足鼎立的格局。
在抗战全面爆发后的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继承了红军的传统,十分重视用文艺的手段发动群众。一批现成的救亡戏剧,曾是最初用以发动群众的剧目。随着敌后斗争形势的迅猛发展,在丰富的现实生活面前,一些有文学功底的同志开始用戏剧的形式来反映现实斗争,为戏剧团体提供演出剧目。这些同志也就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最早的剧作家,如延安的王震之、冀中的王林、晋察冀的刘萧芜、山东的虞棘等。
当年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文化活动是非常活跃的。就晋察冀根据地来说,军区和各军分区都建有剧社,群众团体系统则有群众剧社,抗大二分校有文工团。1939年,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前方, 120师战斗剧社随部队来到前方,华北联大文工团随华北联大来到晋察冀根据地,这些文艺团体曾以“艺术节”名义多次举行汇演。华北联大文艺学院对晋察冀根据地的文艺活动包括戏剧活动影响极大,当时各分区剧社多整队入学接受培训。1940年,在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的带动下,联大文工团、西北战地服务团和军区抗敌剧社联合演出了根据高尔基的小说改编的话剧《母亲》。观众场场爆满,全体演职人员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亲切接见。敌后抗日根据地戏剧活动的盛况,堪称“戏剧史上的奇观”。可惜限于物质条件,除了《母亲》的演出有沙飞同志拍摄的几幅剧照外,竟没有多少资料留存下来。
当年敌后战场戏剧活动的另一特色是“对敌政治攻势” ,即在我武装掩护下深入敌占区,秘密为敌占区老百姓演出。戏剧小分队的演员们身上揣着手榴弹,以不怕流血牺牲的意志,把演戏视为另一种战斗。几次“对敌政治攻势”都起到瓦解敌伪军、鼓舞敌占区人民的效果,而我的几位战友就牺牲在“对敌政治攻势”当中。将戏剧演出与对敌斗争紧密结合,成为我国戏剧史上独具特色的篇章。
田华:舞台就是战场
田华:电影表演艺术家
回想起9月3日那个阳光明媚的上午,电话中的田华声音微微颤抖,语气激动:“参加这次大阅兵的100多名抗战老兵中有4个老女兵代表,其中有我和华江同志。我当时是晋察冀抗敌剧社12岁的小鬼,现在已经是87岁的老文艺战士。能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从8月23日集中进驻至9月3日阅兵,心情一直在激动当中。作为‘习主席邀请的客人’ ,我们受到了最高待遇。国家对抗战老兵无比地关心和重视,从生活护理、医疗保障到温馨提示,照顾得无微不至。可以说,大阅兵又给了我一次学习、充电的机会。”
田华是1940年12岁加入部队的。她参加过迎接“百团大战”凯旋而归指战员的演出,也参加过“对敌政治攻势”,到敌人后方去,到敌人心脏中去进行宣传群众、瓦解敌人的演出;她也亲身经历过日寇惨无人道的“大扫荡” 和我军的反“扫荡”;亲眼目睹了敌人“三光政策”下 ,老百姓、战友们遭受残酷杀害的头颅、尸体。田华说:“我们用‘鼓动棚’的形式送战士冲锋陷阵,打着快板为他们送行。看着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地上阵冲杀,而凯旋时却见不到他们的身影,心痛啊!”
田华自己也有两个亲哥哥牺牲在了战场上,连尸体都没有找到。过年时村长在本村敛收干粮送到田家以示慰问。田华是观看了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演出《我们的乡村》之后参加的革命,唱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拿起我们的武器刀枪”。田华坦言:“是革命文艺把我带上了抗日战场,是战争把我这样一个不懂事的农村姑娘托上了革命文艺的舞台,让我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女战士。”
“听到习主席检阅时铿锵有力的问候和千军万马震天动地的回答声:‘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我兴奋到了极点!看晴空万里的蓝天,飞机组成的‘70’字样和飘扬的五星红旗,伴着礼宾护卫车队隆隆的发动机声,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然而,当我们的车行驶到天安门前时,一直激动不已的心情却突然平静下来。我举手行着军礼,想到了牺牲的亲人和战友们的忠魂。我无声地默念:我在替你们接受习主席的检阅。此时我的心和你们贴在了一起。祖国永远不会忘记你们!我永生不会忘记你们!看!咱们有这样强大的祖国,有这样威武的军队,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向全世界发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庄严宣告!看到这些,我们这些老战士的心里有底了。”
在这个与时俱进的伟大时代,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文艺工作者、抗战老兵,田华依然壮心不已:“尽管我已经当上了太奶奶,尽管已经离休多年,但在全国人民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不懈奋斗、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的今天,在全国隆重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庄严时刻,我还要作为一个革命者继续思想、工作、学习,永远不会停下自己奋斗前进的脚步。”
“虽然已不是在职干部,但我是13亿中国人中的一分子,是八千多万中国共产党党员中的一分子,是抗战中幸存下来的老兵。虽然现在过上了美好的幸福生活,但我们绝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我们更要严于律己,更要加强党性修养,更要坚定理想信念,更要提升道德境界,更要追求高尚情操,更要远离低级趣味,更要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更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更要襟怀坦白、对人对事公道正派,更不能谋求私利、伸手向党向人民要求什么。总之,要怀着一颗红心,永远忠于党的革命文艺事业,永生感恩不忘养育了我的伟大的人民!”
展望未来,田华表示自己仍将以“艺术是我们的枪,舞台是我们的战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精神去服务人民,永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让党放心,让人民放心!
于海:播撒文化的种子
于海:解放军军乐团指挥家
电话里的于海,声音嘶哑,不停地咳嗽。3个多月的连续奋战,让困扰他多年的咽炎越发严重。说起“胜利日大阅兵”和“解放军千人合唱团”,这位在军乐界享有盛誉的艺术家难掩激动和兴奋:“这一次作为‘解放军千人合唱团’的团长和总指挥,有幸接受习主席的检阅,我觉得十分幸运、非常自豪。”
46年的军旅生涯,5次参加天安门广场重大节庆阅兵活动,这次参加“胜利日大阅兵”在于海看来依旧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以往我都是指挥军乐团,这一次组织上让我指挥合唱团,这种角色的转变还是不小的。这几天,我接到不少媒体和朋友的电话,纷纷向我求证:你们解放军合唱团唱得太好了,是真唱吗?是不是有专业的歌唱演员参与啊?我很得意,拍着胸脯向他们保证,百分百的军校学员,没有一个接受过专门的音乐教育,纯粹是现场原声。说实话,刚接到任务时我心里真是没底。毕竟,在世界各国阅兵史上,纯粹由军人组成的千人合唱团还从没出现过,我们是第一次。不仅是第一次,而且要达到一流水平。我理解的一流水平就是唱出来就要成为样板、一举一动都是标杆。”
留给于海和学员们训练准备的时间满打满算只有3个月。这些合唱队员尽管经过精挑细选,但是真正的合唱艺术与部队的拉歌是完全不同的。真正训练有素的合唱团队不光要唱准,还要唱出感情、唱出音色、唱出音乐性。为此,于海和团队成员想了很多办法,从最基础的发声练起,一点点校正,一步步提高。刚开始,领导对于是否分声部心存顾虑,怕达不到要求。但于海始终坚持着,他心中对一流水平的追求从未有丝毫松动。事实证明,这些平均年龄20岁出头的军校学员综合素质的确优秀。他们从零基础起步,每个人进步都很快。因为他们是在用心学习,带着情感体悟,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一次次看似不可能的跨越。
如果说那些第一次公开亮相的先进武器装备,彰显的是国家和军队的硬实力;那么“解放军千人合唱团”代表的就是新一代革命军人的精神风貌,展示的是我军的软实力。合唱团的任务绝不仅仅是烘托现场气氛,合唱团本身就是阅兵仪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天安门广场,合唱团的站位是在最前面、最中间、最高处,直接面向天安门城楼,处于习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其他各国来宾视野的中心。可谓一举一动,纤毫毕现。于海坦言这些情况都对合唱团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不光要唱得好,更要站得好。从头到尾,合唱队员至少要以标准的军姿站上4个小时。演唱《国歌》《人民军队忠于党》时,还要敬军礼。每个人单独敬礼时看着都很标准,但让1200人齐刷刷敬礼,而且要看着漂亮那是很不容易的。小臂、大臂与身体的角度、手指是否伸直都有标准,差一点都不行。那一片片雪白的手套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都要在一条直线上,为此,大家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训练时,于海带头在烈日下站军姿,一站就是半天。站得他汗流浃背,双腿浮肿。“我和学员们一样,都是在抗战精神的引领和激励下,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愉快的心情。我们选择的每一首歌曲都是紧紧围绕抗战主题的,演唱抗战歌曲的过程也是对学员们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对军人血性、灵魂的塑造。”
于海动情地对记者说:“抗战文艺的作用难以估量,抗战文艺的魅力无法阻挡。这次的‘千人合唱团’好比一个大学校,播下了先进军事文化的种子。这1200名学员会像蒲公英一样,将他们对抗战精神的深刻理解、学习到的音乐知识和组织文化活动的经验,播撒到基层部队的各个角落。”
王晓岭:战歌当随时代
王晓岭: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艺术指导
《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9月3日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作为这台晚会的策划和撰稿人,王晓岭告诉记者:“在晚会创排过程中,那些穿越时空的抗战经典歌曲旋律始终萦绕在我心头。它们像旗帜和火炬,弘扬着伟大的抗战精神,照亮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也对我们今天的军旅歌曲创作有深刻的启迪和巨大的鞭策。”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一个民族以从未有过的凝聚力发出了救亡图存的怒吼,一首首抗日战歌也在抗战的血火中诞生,激励着中华儿女与日寇血战到底。田汉和聂耳创作于1935年的《义勇军进行曲》,发出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时代最强音,后来成为国歌。直到今天,每个中国人唱起它犹如当年“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一样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无论是《黄河大合唱》还是《大刀进行曲》,都彰显着慷慨高歌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如今,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必将催生鼓壮国威军威的战歌,召唤着我们踏着先辈的足迹,热血担当。自2013年以来,为贯彻落实习主席提出的新时期强军目标,全军词曲作者以极大热情和使命感投入强军歌曲创作,谱写出强军兴军的恢弘乐章。王晓岭和作曲家印青创作的《强军战歌》接连唱响在9月3日天安门广场胜利日阅兵现场和《胜利与和平》晚会上:“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王晓岭对记者说:“在现场聆听《强军战歌》时,心中无比自豪和光荣。”
时代精神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它反映了人民共同的心愿、意志和追求。当年的一曲《延安颂》,唤起无数热血青年,冲破敌人的封锁,奔向革命圣地延安,汇成抗日先锋的洪流。一曲《太行山上》,讴歌人民战争铸成的“千山万壑,铁壁铜墙”,宣誓“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而《抗日将士出征歌》,则以“全国动刀兵,一起来出征,你看那大旗飘扬多威风。这路人马哪里来,西北边区陕甘宁”的歌声,旗帜鲜明地宣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凝聚起万众一心的全民族抗战力量。今天,人民军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牢记我军宗旨,传承红色血脉,坚定信仰,铸牢军魂。为此,王晓岭和作曲家栾凯创作了《我们从古田再出发》:“不忘我们是谁,不忘是为了谁,把鲜红的旗帜举起来,把军队样子立起来。重整行装再出发,向着胜利再出发”。这首歌的雄壮旋律,伴随着天安门上空呼啸飞过的强大机群,回响在9月3日的阅兵现场,发出了三军将士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坚定决心和豪迈誓言。
回顾自己从军从艺40年来的历程,王晓岭深感军营火热生活是创作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在创排大型声乐套曲《西柏坡组歌》的3年多里,王晓岭曾十几次前往西柏坡采风,其中《天下乡亲》反复写了5稿,还是不能满意。直到有一天,他来到曾在抗战时期走出著名的“平山团”的地方,看到乡亲们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依旧对党和人民军队怀着深厚的感情。村里老人拉着王晓岭的手说“可把你们盼来了”。这真情朴实的话语深深打动了他,歌词和旋律瞬间油然而生:“风也牵挂你,雨也惦记你,曾经住过的小山村,我是否对得起?我来的时候,你倾其所有,你盼的时候,我又在哪里?你望眼欲穿的时候,我用什么来报答你?”王晓岭对记者说:“创作这首歌词的过程也是对生命的洗礼和灵魂的拷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高天厚土不能忘,养育之恩永不忘。”
生活沃土是创作的坚实根基,崇高信仰是必须坚守的精神家园。王晓岭动情地告诉记者:“为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为了在文艺的高原上耸立起高峰,我们就要把文字和音符像种子一样播撒在生活的大地,深扎在人民和战士的心灵,让战斗的歌声像旗帜一样飞扬。”
(《解放军报》2015年09月22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