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抗战老兵的国家情怀

发布时间: 09-17 来源: 鹤岗日报 编辑: 罗瑜

  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举世关注的目光都聚焦于北京天安门广场当天的盛大阅兵仪式,老兵方阵,更是赢得了全场最崇敬的目光。

  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举世关注的目光都聚焦于北京天安门广场当天的盛大阅兵仪式,老兵方阵,更是赢得了全场最崇敬的目光。

  此刻,祖国边陲鹤岗一个87岁的抗战老兵,也目不转睛地看着这盛大的纪念仪式,看到老兵方阵缓缓驶过时,这位老人格外激动,不停地擦拭着眼泪。

  这位曾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叫张洪亮,是我市园林处一位离休干部。

  几天前,这位抗战老兵在我市也得到了高度关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武凤呈,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张新山专程前来看望慰问这位老人。市委老干部局也专门来到老人家中,受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委托,前来为老人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人,共同感受这位抗战老兵洋溢于心的国家情怀。

  国家民族危亡时刻的“排头兵”

  1937年,日寇发动了全民侵华战争,当日军坦克碾过自己家乡的村庄,仇恨的种子就在年仅8岁的张洪亮心头暗暗埋下了。

  1943年,侵华日军长驱直入侵占了鲁西南和中原地区交汇处——山东省菏泽地区定陶县,使这一地区成为敌占区。此时,抗日烽火也正如火如荼。日军在中国土地上的恶行,激怒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张洪亮正是其中的一员。

  这一年一个秋天的深夜,刚刚14岁的张洪亮被父母叫醒,参加了武工队成为一名年龄最小的战士,从此奔赴战场。送他走的时候,他回头看见了父母眼中闪动的泪花。直到现在,他也总忘不了父母送别自己上战场的这一幕。在抗战的枪林弹雨中,他曾参加过打据点、拿碉堡的战斗,一次打敌人的据点,喊话过后,一个伪军头目负隅顽抗打黑枪,张洪亮抬手还了一枪正好击伤了伪军头目,随后他与另一名战士首先冲了进去,将其余伪军全部俘虏。他还多次参加过伏击日伪军的战斗,在战斗中始终冲在前边,后来他们被编入八路军正规部队。张洪亮由最初的通讯员,又成为八路军某团的一名机枪手,他作战很勇敢,是全团有名的排头兵战士,先后被提拔为班长、排长。他还很机灵,在随部队路过一个村庄时,他先摸进村进行侦察,发现鬼子已经提前埋伏好了,于是,他转身又悄悄出来报告了首长,部队立即调整部署,避开敌人,使部队免遭一次被伏击的重大伤亡损失。

  抗战胜利后,张洪亮所在的部队隶属二野十七军49师某团,又冲向了解放战争的硝烟中。1949年1月,年仅19岁的张洪亮光荣加入了党组织。当年,他们作为刘邓大军一部渡江,参加了渡江战役。渡江过后,49师党委在江西景德镇休整期间,决定召开一次表彰会,当时张洪亮所在的四连是全师闻名的英雄连队,上级决定将担任连指导员的张洪亮和连长王本作为战斗英雄接受表彰。张洪亮坚辞不受,并向上级力荐一名作战勇敢的战士与连长一同受奖。

  随后,张洪亮又随部队进军西南,挺进贵州,在安龙地区执行剿匪任务。贵州地区自然环境险恶,解放后国民党残余部队与当地土匪互相勾结,烧杀抢掳,无恶不作。为彻底剪除匪患,张洪亮所在部队深入山区全力清剿,付出了巨大牺牲。张洪亮也在一次剿匪战斗中光荣负伤(现为八级伤残军人)。朝鲜战争爆发后,张洪亮是所在团第一个报名参战者。奔赴东北集结后,他被安排到志愿军整编二十一团负责训练新兵。

  后来,由于张洪亮在部队表现优秀,他又被上级选调进入长春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并成为全校1000多名学员的领操员。

  和平建设年代的公仆风采

  军校毕业后,1954年,张洪亮转业到了鹤岗,又投入到支援边疆建设中。

  那时的鹤岗与祖国一样百废待兴,在这样一个新的“战场”上,他和许许多多的建设者一样,为了鹤岗的开发建设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心血。他曾先后在十三厂、北山白灰窑、园林处南山苗圃、富力苗圃等处工作,工作地点大都比较偏远、艰苦,且不通车,但他却始终无怨无悔、满腔热血地投入到工作中,奉献在每一个岗位上。在儿女们的记忆中,那时的张洪亮总是很忙,好像他根本不属于这个家的人,从来都是属于国家的人。单位只要有任务,宁可不回家也要干完,家里再大的事,在他心里也大不过公家的事。为此,他每天都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家里很少能看到他的身影。从大山深处的火工基地,到北山白灰窑的火热会战;从百里矿山到市政建设基地,到处都有他艰苦奋斗的足迹和汗水。

  家人还记得,张洪亮在北山白灰窑担任领导期间,他好像拼了命似地带领干部职工昼夜奋战,搬运石头,扭伤了腰。工人们用担架抬着他要去医院,他说什么也不去,说回家休两天就好了。结果,没等腰伤好利索,就又上班了。同事要给他报工伤,他坚决不让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张洪亮主要工作在园林系统,煤海公园、人工湖、松鹤公园,北山鹿场、南山苗圃基地建设,他都是冲在急难险重第一线。张洪亮不仅在战场上、工作中勇于冲锋陷阵,遇到不公平的事,也是个勇于担当的汉子。“文革”时期,单位一个大学生因一件工作中的小事,被有关部门关了起来,张洪亮听说后,当即找到该部门领导说,这件事是自己安排大学生去做的,使这位大学生免遭一场批斗。

  在他心里,唯恐对国家和单位贡献少,生怕对国家和单位索取多。每当儿女们来看他,如果是平常来看他,哪怕是早晨和中午时间,说不了几句话,他就会撵儿女们赶紧上班。他常这样问儿女们:你们想想都为国家、为社会做了啥贡献啊?

  这个每每提起的问题,已经成为儿女们只有每天努力工作才能回答的问题。

  用质朴写就的伟大人格

  在一般人的眼里,张洪亮的所作所为似乎很难让人理解,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无法理解,但他就是这样执著一种精神的人。

  张洪亮一生俭朴,无私奉献,始终以助人为乐。当年来到鹤岗时,全部家当就是一身军装、一个营教导员使用的文件包,还有一盒军功章。一条军用牛皮腰带,折了又缝,缝了又折,一直用了40年。就是今天,他还穿着儿子当年上大学穿旧的一件白衬衣。可他对别人却充满了爱心,总是主动帮助别人,从不求回报。当年作为专业军官,他的工资水平在当时属于高档,每月七八十元。他每个月总要拿出一部分来帮助单位困难职工,有时碰到吃不上饭的职工,还经常领回自己家吃。每到涨工资时,他总是把属于自己的名额让给别人。当时住房困难,他自己家也是挤在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子里住,每当单位分房时,他都主动让出去。有一年,单位分楼,因为他已经让了好几次了,本来这次已经把钥匙都发下来了,妻子也知道自己家终于要分房了,高兴的不得了。可当张洪亮回到家时,却告诉妻子和孩子,新楼又让给其他人了。

  张洪亮一直两袖清风,光明磊落,从不为自己谋私。他在原城建局机关工作期间,从未利用职权为自己亲友办过什么私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他曾做过批房照的工作,当时由于住房窄,市民都盖偏厦子,也批房照,他家也盖了偏厦子,但张洪亮连这点儿“顺手”的权利都没给自己家用。对儿女,他总爱用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谆谆教诲,这句话不知重复了多少遍。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考入大学,走上工作岗位的。1982年,父亲病危,张洪亮闻讯赶回老家探望。父亲临终时嘱咐他将自己的侄子带回鹤岗找个工作,张洪亮虽然把自己的侄子带到了鹤岗,却始终没有利用自己的职权为侄子安排工作。现在侄子还在市场靠卖菜为生,为此张洪亮的哥哥一直在埋怨他。

  老伴儿去世后,他一个人生活,女儿要请假伺候他,他当即回绝道:你要这么做,我就去找组织部说说这事儿去。

  张洪亮总是认为自己很普通,其实他对党、对国家始终是一颗赤胆忠心。在他的家里,至今还留着数十元国家发行的建设债券,虽然早已到期,但他始终未去兑现。他考虑的是,国家有困难我理应义不容辞,如果吃国家的利息,那还能算是贡献吗?他享受的医疗费,决不让家人花,即使自己老伴儿有病也是花现钱去看。2008年,汶川“5·12”地震发生后,已经离休在家的张洪亮,在家坐不住了,先后两次去所在单位园林处捐款1500元,那是他刚刚领取的近半年的残疾军人抚恤金!有年轻人说,你革命了一辈子,就挣这些工资亏不亏啊?张洪亮总是淡然一笑说,亏啥啊,想当年我那些战友一个个年纪轻轻地都倒下去了,我现在还活着,国家还给开那么多钱,给那么多荣誉,有啥不知足的呢。

  这就是张洪亮,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抗战老兵,他用无私奉献和质朴情怀谱写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