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区组织民兵参观老战士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通讯员 谢迎 柯超华 摄
成就大业,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一定程度上说,国家的强盛,有赖于人的奋斗;军队的强大,有赖于军人的担当。
当前,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各种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沉渣泛起,年轻一代官兵还能不能保持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红色基因能不能血脉相承?30多年无战事,缺少风雨历练的年轻一代官兵,还有没有老一辈军人那种敢于亮剑的勇气?
面对新形势,习近平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适应强军目标要求,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
以习主席有关指示要求为根本遵循,龙华新区民兵队伍深入抓好铸魂育人,有针对性地抓好思想教育。利用本土红色教育基地为生动教材,强化民兵队伍思想政治教育,让民兵的灵魂获得信仰的滋润,精神不“缺钙”;树立抗洪抢险、应急维稳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为“标杆”,以“榜样力量”为引领,提振民兵队伍精气神。
在思想碰撞中明晰“四有”民兵样子
习主席提出的“四有”标准从四个维度描摹出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标准照”,如何让这个“军人好样子”在龙华新区民兵队伍中落地生根?首先要解决的是让“四有”标准入脑入心。
为此,龙华新区开展了“兵的样子”主题演讲比赛、“新一代革命军人样子”大讨论等主题教育活动,发动官兵广泛参与,进行思想碰撞,在相互交流中深化认识、立起标准,真正做到对“四有”深刻领会、高度认同、自觉践行,在民兵队伍中进一步形成争做“四有”新一代民兵,奋力推进强军实践的生动局面。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不破不立、边破边立的过程。立起“军人好样子”,就要把不良习气剔除掉,把好作风巩固好,让其进入思想、融入血脉。新区组织官兵紧密联系实际,以“军人好样子”为镜,引导官兵“照镜子、正衣冠”,以反躬自省、见贤思齐的姿态边学边改。
在学习“军人好样子”中改造自我,着力查纠与“四有”不符合、不适应的突出问题,深入查找表里不一当“两面人”的“假样子”、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的“歪样子”、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旧样子”、畏难避事为官不为的“软样子”等方面问题,作为警示的靶子,在解决问题中使大家真正把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标准要求在思想上和行动中树立起来。
以本土“红色文化”强化军魂意识
新一代革命军人“四有”标准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有灵魂”,其核心要义就是信念坚定、听党指挥。军人之魂,文以化之。在抓铸魂育人上,龙华新区善于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土“红色文化”作为生动教材。
我党我军经过长期革命实践沉淀的红色文化,是滋养官兵精神血脉的不竭源泉。龙华新区有着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白石龙村曾见证香港沦陷后数百名中国文化精英辗转获救的足迹;羊台山曾聆听过当地人民和东江纵队反抗日寇侵略的正义枪声……即使过去了数十年,但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革命故事,蕴含革命信念、大无畏精神的光荣传统和作风依旧鲜活,是培育新一代革命军人的生动教材。
龙华新区注重用好这个“传家宝”,组织民兵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结合部队主题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党史国史军史学习,引导官兵学习汲取蕴涵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以红色教育强化军魂意识,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当好革命传人。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良好作风在龙华新区民兵队伍中被很好地传承下来,这股红色基因在民兵的血液里流淌着。
以“榜样力量”提振民兵队伍精气神
龙华新区强军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生硬的说教,除了从红色革命教材中汲取营养,还从先进人物中吸收力量。
树好新一代革命军人样子,不仅是对基层民兵的要求,更是对专武干部的要求。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只有自觉把自己摆进去,带头学习讨论、带头剖析思想、带头树好样子,才不会让讨论变成“空谈”。
2014年5月20日,大暴雨袭击观澜,观澜办事处人武部部长邓水平率队员迅速出动前往君子布社区进行救援。许多路段积水高达1米多,队员们及时救援及疏散200多名群众,未出现伤亡。次日,观澜民兵应急分队再次出兵,全体人员整整扛了9个小时的沙包,直到深夜11时,保证了辖区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同样是在今年5月,民治办事处的暴雨险情出现在11日上午。该办事处人武部部长王广泳率民治民兵应急分队紧急赶到“逢雨必涝”的沙吓村。急流在沙吓桥下翻滚而过,村中已出现内涝。扛沙包、固堤防、抬来水泵排涝,全体队员近10个小时的坚守,换来沙吓村一村百姓的安然无恙。
从邓水平、王广泳这些带头人身上,我们看到一名真正军人的样子: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危难时展现敢打敢拼的品质……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四有”民兵的深刻内涵,他们是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在民兵队伍中树起了精神标杆。
龙华新区在开展民兵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发掘、宣传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楷模,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各种形式,大力宣扬“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典型人和事,引导民兵在尊崇“好样子”中培塑信仰,见贤思齐,在学有方向、赶有目标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修养。
“练兵场”上主动接受摔打磨砺
和平是军人最大的勋章,但如果承平日久,军队和军人也可能在和平积弊中“生锈”:一些军人的血性容易因“温水煮青蛙”而渐渐消磨,甚至变成了“病虎”“蔫狼”。
然而,在龙华新区民兵队伍中,我们看到的是雄赳赳、气昂昂的民兵。2014年12月3日,深圳警备区司令员钟志坚来新区调研基层武装建设工作,在观澜民兵应急分队训练场,40多名队员军容严整、精神抖擞、士气高昂,以气势雄浑的军鼓表演,展现出民兵刻苦训练、训练有素的一面。钟志坚对民兵的训练有素表示赞赏,鼓励要发挥好“先锋队”作用。
观澜民兵应急分队田一飞是被树起来的“训练标兵”。2013年10月,田一飞参加深圳市警备区预备役防化团举行的消除空袭后果演练,得到市警备区司令员等领导的表扬。2014年3月至4月,他参加宝安封闭式强化训练,获“深圳市民兵各类专业训练尖子”、“比武手枪射击团体第一名”等优异成绩,先后被评为“民兵军事训练标兵”、“军事训练先进个人”。
宝剑锋从磨砺出。“军人好样子”要落地生根,必须经过磨砺。尽管在和平时期,龙华新区民兵也坚持把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要求,融入官兵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把练技术、练战术与练思想、练作风结合起来,在难局、险局、危局中摔打磨练,砥砺品格;在近似实战环境中精武强能,砺胆提气,锤炼官兵处变不惊、敢打必胜的过硬素质。谈及观澜民兵分队在抗洪抢险中强大的战斗力,观澜办事处人武部部长邓水平如是说:“强大的战斗力与平时的管理与训练是分不开的。”本报记者 吴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