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降临,我们全力应对 ——“12·20”滑坡灾害以来救援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 12-28 来源: 深圳特区报 编辑: 罗瑜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郭平保 灾害突然发生,人心骤然牵动。12月20日11时40分左右,我市光明新区光明办事处恒泰裕工业园后侧发生滑坡灾害,波及恒泰裕、柳溪、德吉程三个工业园,33栋建筑物瞬间被埋或受损,人员被困。

时间就是生命!深圳社会各界急速行动,全力投入到一场生命大营救的战斗中。

昨日凌晨,黄金救援72小时内,首位幸存者被救出。

科学施救 安全救援

救人,救人,抢救生命第一。

灾情就是命令。“12·20”灾难发生后,现场救援指挥部迅即成立,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马兴瑞任总指挥,搜救组、监测组、医疗保障组、核查人员组、新闻发布组、次生灾害防范组、外围警戒组、交通疏导组、通讯保障组、后勤保障组等10个小组,各司其职,投入工作。消防、公安特警、卫生、应急、安监、住建、规土等部门和机构近1500人第一时间到场,全面开展搜救工作。省消防总队调集东莞、惠州、省特勤3个支队共100人参与搜救工作。

科学施救、安全救援是关键。20日下午,市住建局有关技术人员就抵达现场,并组织国内有关岩土工程专家、建筑结构专家、燃气工程专家同时赶赴现场,为抢险救灾提供技术支持,确保救援队对滑坡灾害进行专业救援。当晚,划分区域后,大型工程机械开始作业,原则是不要伤害土体下方人员,也要考虑救援人员安全。

过程中,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参与搜索,寻找生命迹象,有针对性地救援。根据掩土的开挖进度,各作业区后改为机械施工与人工操作两种方式。

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张高丽、马凯、胡春华、杨晶、郭声琨、王勇、朱小丹等中央、省有关领导也对抢险救援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国务委员王勇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赶赴深圳指导救援处置工作。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马兴瑞,市长许勤立即从北京赶回灾害现场组织救援处置工作,省领导林少春、刘志庚率省有关部门,迅速赶往救援现场。省市领导在灾害现场连夜主持召开抢险救援会议,传达落实中央领导指示和批示精神,要求全力抢救被困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坚决防止次生灾害;加强救援力量,对涉及建筑物、人员等情况全面核查,做好涉及人员及其家属安抚善后工作。随后,马兴瑞等省市领导,代表省、市看望慰问被安置和受伤住院的群众,检查御寒衣物准备和饮食等情况。

几天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论白天还是深夜,不时在救援现场和指挥部见到马兴瑞、林少春、李春生、许勤等省市领导,他们或详细了解进展情况,或下达新的指示、要求,指导救援。

因为救援难度大,增援力量不断前来。至昨日上午11时,各种救援力量超过5000人,投入机械设备有挖机178台,炮机21台,装载车11辆,泥头车64辆,推土机30多台,吊车4台,搜救生命探测仪123台、搜救犬30只,还有4台无人机。

争分夺秒 生命第一

不留死角,不留盲区。有一丝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绝不言弃。这是武警、消防、公安、供电供水、地质及医疗卫生等各个系统的救援人员的共同心声。他们不分昼夜,众志成城,连续奋战,为了受灾被困兄弟姐妹的生命。

灾害发生后,现场指挥部将现场分为35个网格,在19个作业面同步开展作业,打通了6条通道用于救援人员和设备进场,组织力量轮番作业,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开展了9次地毯式排查。经过清运挖掘,有6个作业面4个点挖掘出建筑物痕迹,通过光学雷达、地质雷达、高密度电法等手段,定位了16个被埋区域下面存在建筑物,从而在原有作业网格中,确定了16个作为重点网格开展救援。

为及时发布救援信息,本报记者和广大救援人员坚守现场,共同守护生命。22日中午,记者所在区域的救援人员通过生命探测器探出地下有微弱生命迹象,指挥部获悉后,立即调来更多力量和挖掘机深挖扩挖作业面。指挥部要求一方面加强挖掘,持续破拆水泥楼板,尽快接近生命迹象所在处。另一方面启用雷达、人工探测方式和捜救犬,进一步测定生命存在信息及其准确位置。但因土层太厚,倒塌深埋的楼层出现重叠,挖掘作业一时无法触底,只能不断接力扩大作业面,持续平衡楼层破拆掘进。

因为本次滑坡灾害堆土多,发现生命迹象后,必须由机器和人工协同救援,但挖了9米后还没到底,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也受到威胁,岩土专家刘国楠当即提出采用分层剥离、多次生命探测的解决办法。

有了专家指导,现场救援部队负责人坚定地说,不管多大困难,无论多少代价,只要有生命迹象存在,就要争分夺秒,搜寻下去,不放弃一个生命信息,直到有结果。

现场的公益救援队同样专业,如深圳山地救援队和蓝天救援队,成员来自深圳及周边地区,志愿者们都是地震、山地和滑坡等方面的救援专家。蓝天救援队主要配合消防队员们的搜救和探测行动,包括方案制定,并提出力学、结构学以及救援经验方面的建议。山地救援队使用专业搜救设备,分三班轮流作业。22日上午,在西北角的一号生命搜救区,记者见到5名公益搜救队员手持铁锹,拼命地将倒塌房屋一角的堆土铲开,然后,和消防队员协作把蛇眼探测器伸进屋内找寻可能的生还者。一个名叫王大力的队员满身污泥坐在湿泥上,倾听着战友传来的信息,他的手掌虎口处渗出了鲜血,但他似乎对此并无感觉。22日下午,一位队员左手大拇指被铁皮划破,鲜血直流。他到急救中心进行了简单包扎,医生建议去医院缝针,他却在吃完晚饭后又回到了岗位。

像他这样轻伤坚持救援的战士还有不少。在救援现场,许多疲累的搜救人员换班后就地躺下,小憩一会后又重回救援区。

坚守,终于迎来了第一位幸存者。昨日凌晨,一位姓田的小伙被救出,很快被送到医院。国家、省、市专家组研究联合会诊、救治,省市领导前往看望,了解其身体状况和救护情况,要求按最佳方案治疗,尽全力让小田早日康复。

爱潮涌动 温暖人心

“12·20”滑坡灾害牵动着深圳乃至全国人民的心,灾情如何?救灾进展如何?事发当天下午,第一次新闻通报会即举行,到昨日已有7次信息发布。随着公众对灾情及救援进展更多的了解,他们纷纷以不同形式表达对受灾群众的关心。

被困人员让人揪心,除了救援,还有受灾后无处可去的群众,他们的生活及工作需要安置。事发当天,我市相关部门即设立三个安置点,安排失去住所的群众600多人,现场提供食物、住宿。次日,安置点增至4个,现场有医疗组、义工提供服务。目前,受安置的群众正陆续被安排进条件和服务更好的酒店。文美灿是一名一线女工,她和120多名同事住进酒店后,感觉“比原来的宿舍条件好多了”。

V+众创公寓有148间宿舍,距事发地点不远,其创办人牛连杰主动向有关部门申请,这里也成为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点,20日当天接收280人入住,21日晚又增加3人,这里不但提供饮食,还提供各种生活用品。深圳市红十字会也在这里设置了物资发放点。

目前,已有多家受灾企业主动表示会想办法解决受灾员工的工资和补贴,帮助他们购买返乡的车票。也有一些爱心企业表示,如果受灾员工希望返回深圳工作,会积极安排他们及时上岗。

22日是滑坡灾害发生后的第三天,适逢农历冬至日。在各个安置点涌动着爱的暖流,一些企业和个人用不同方式奉献自己的爱心。来自各方的关怀,让受灾群众过上了一个特别又温暖的节日。

当天傍晚,热腾腾的水饺送进了安置点。这些饺子是由深圳市慈善会组织众多爱心商家捐赠的。“没想到还有水饺吃。”受安置人员杨先生11岁的儿子说。

在光明新区群众体育中心安置点“企业爱心捐赠登记处”和“义工签到处”,负责登记工作的朱小姐告诉记者,前来捐赠的企业和个人非常多。记者查看登记名册,22日有56家企业(个人)捐赠,至23日下午5时多,又有34家企业(个人)捐赠,捐赠的物品有救援一线需要的物资和工具,也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提供服务的。

灾难无情人有情。深圳人以无私大爱,安抚着受灾群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