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至11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连续发布7道命令,第2、第3、第6号命令要求八路军直接配合苏军作战,这是第2至第5号命令。
70多年前,面对日寇侵略的铁蹄,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救亡图存,赢得了世界其他爱好和平之国家和人民的广泛同情与支持。斯大林公开表示:“苏联当尽其一切可能,援助在反抗侵略者的英勇解放斗争中之伟大的中国人民。”
1937年8月,苏联同中国正式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并派遣航空志愿队到中国参战。1945年8月8日,苏联根据《雅尔塔协议》对日宣战,出兵东北。那一场场荡气回肠的殊死搏斗、一幕幕血浓于水的生死救援,曾共同奏响为国际共产主义而战的豪迈壮歌!
如今,我们启封这些见证中苏并肩作战的历史档案,不仅为了追溯当年两军的战斗情谊,更是为了告诉当下和未来——战争中军人的血性总是生发于对信仰的坚定执守,而战争最终的胜利必然属于崇尚和平与正义的伟大力量!
——编 者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初将近14年的时间里,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一直笼罩着日本军国主义的阴云,备受摧残又坚韧顽强的东北人民热切盼望着有一天能把日本侵略者彻底赶出家园。
这一天终于来了!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零时起,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155万苏联红军,从西、北、东3个方向越过中苏边境,同时向日本关东军发起攻击。
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的正义之举,得到了中国共产党以及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就在当天,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作战。”
8月10日24时至11日18时,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连续发布7道“延安总部命令”,命令部队对日寇实施最后的打击。其中的第2、第3、第6号命令要求八路军直接配合苏军作战。
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各抗日游击队利用自己处于抗日最前线的有利态势,迅即对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日伪军占领的大中城镇及交通要道发动大规模反攻,牵制和消灭关内日伪军,于战略上配合了苏军在中国东北的作战。靠近中国东北的晋察冀军区首当其冲,迅速挥师北进,与苏联红军会师后开始协同攻坚作战。
协同作战占领张家口
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聂荣臻,在苏联红军展开对日作战时身在延安,第一时间收到了朱总司令的命令。接到命令1个小时后,即8月11日10时,聂司令员便电令冀察军区,告之苏蒙军可能派兵直趋张家口,“望郭天民率部配合苏蒙军首先占领张家口,并令平北骑兵沿张库大道与蒙军联络……”随后,再次发出命令,要求“全军区部队应立即部署向北平……张家口、唐山、山海关前进,准备接受日伪军投降。如日寇继续抵抗,则依情况发动广泛的进攻,配合苏军作战。”
正当聂司令员准备调兵遣将之际,8月12日,中共中央专门致电晋绥、晋察冀军区:“苏联红军不日可占领哈尔滨,外蒙古军队已南下林西、突泉……晋北、平北、冀东三区部队务必迅速分兵北进,迎接外蒙军队及苏联红军。”
作战命令通过电波逐级下达,晋察冀军区第12军分区察蒙骑兵支队迅速向张北、德化机动,14日赶到张北,15日同苏蒙军队取得联系,双方商定协同进攻张家口计划:苏蒙联军从北面协同进攻,八路军从东、南两面进攻,并派部队破坏张家口至北平铁路,以防敌逃跑。对此,20日冀察军区电告晋察冀军区:“顷接詹段(司令员詹大南、政治委员段苏权,笔者注)报称:苏军今日(19日)进攻张家口,我已令四四团及平北新编两个团向土木沙城怀来线彻底破路并侧击南退之敌。”同日,晋察冀军区代司令员程子华、副参谋长耿飚电报中央“冀察十八日电:十二分区詹部已与苏军确取联络,并已接受命令,配合攻击张家口,苏军预定二十日分三路攻击。各排以上单位均用红旗联络……” 8月20日凌晨,收复张家口战斗打响。第12军分区主力从东、南两个方向向张家口守敌进攻,与此同时,苏蒙军队向张家口西北30公里的筑垒地域发起进攻,对张家口日军形成夹击之势。当日晚20时,詹大南致电冀察军区的报告称“前进张市之苏军多是轻装机械化约一万人”。战斗过程中,段苏权转詹大南22日电报晋察冀军区:“二十一日十四时与苏军主要负责人会谈……因我们兵少装备不良苏军因悉给我主要任务为破坏铁路(张家口至宣化沙城段),于二十三日上午彻底破坏,并报苏军,此任务要坚决执行。会合目的地为张家口,苏军推进狼窝沟受阻,两天激战中,伤亡百余(苏军)现后续部队到了不少,且急需我们从敌后帮助。”由于苏军接上级命令:部队不能越过长城,因此,进攻张家口市的战斗主要由八路军承担。经连续激战,8月23日下午15时许,市区主要战斗结束,张家口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
此役是两支红色劲旅首次协同作战,3天激战,我八路军毙伤俘日军200余人、伪军警2000余人,并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
杀个回马枪解放山海关
山海关,北倚峰峦险峻的燕山余脉,东南临烟波浩渺的渤海海湾,是控制东北和华北的咽喉地带,自古便是兵家戍守重镇。1945年8月30日,冀热辽军区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副政委唐凯率部,在苏联红军的炮火配合下,一举拿下山海关,打开了八路军进军东北的大门。
8月11日,朱德总司令发布的第二号命令直接点将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运昌:“为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并准备接受日(满)敌伪军投降,我命令——现驻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所部,向辽宁、吉林进发。”6天后,李运昌又接到程子华和耿飚的命令,“为有效的配合苏蒙军在林西部队南进作战……你们即行组织较大可能的兵力带足干粮迅速通过敌人区,在锦热路北积极活动打击顽抗苏蒙军之敌。”
接令后,李运昌紧急成立“东进工作委员会”和“东进指挥部”,亲自担任书记和总指挥,同时决定抽调在热河、辽宁边境的第14、第15、第16军分区和军直部队共8个团、1个营、3个支部以及4名地委书记、2500名地方干部,共计15000余人,分东、西、中三路挺进东北、热河,创建新的东北根据地和热河根据地。
西、中两路部队急速进入被日本侵略者划入伪满洲国版图的热河省境内,与苏联红军一起收复大片国土,对此,1945年冀热辽军区政治部编写的有关热河解放材料记载:“向热河敌伪展开猛烈攻势,配合苏联红军作战,消灭敌伪,解除了伪十一团、十七团、八团、二十四团及热河十二个讨伐大队的全部武装,收复全热河……我军单独收复的县城有围场、青龙、建昌……配合苏军共同解放者有丰宁、赤峰、平泉、朝阳、北票……”
东路由第16军分区组成,在相继攻占卢龙、昌黎、抚宁、临榆等重要据点后,于8月29日占领关外第一站——前所,拔掉了东进路上的第一颗钉子。8月30日上午9时,由七八十人组成的苏联红军侦察分队,乘5辆汽车,携3门战炮和1部电台,由赤峰南下,赶到前所,与第16军分区顺利会师。
为迅速进入东北,解除东进部队的后顾之忧,第16军分区决定尽快打开华北到东北关卡的钥匙——山海关。曾克林、唐凯在获得冀热辽军区司令部批准后,决定杀个回马枪,与苏联红军一起夺取山海关。为保护山海关古城不再遭受战火破坏,减少军队和群众的损失,他们商定先劝降,如果敌人拒绝投降,再以武力进攻。具体部署为:第18团担任主攻,苏军炮火配合,在攻下“天下第一关”后,突破山海关城的东门城防;第12团担任助攻,苏军一个小分队配合,切断敌军撤往火车站的退路,进而控制火车站,扫除车站附近的敌人;军分区直属队为预备队,待命出动。
苏联红军和第16军分区先后两次向守关日伪军发出《授降通牒》,劝其投降,均被拒绝。黄昏前,曾克林坚决发出总攻命令。我军将士在苏联红军炮火的掩护下,勇猛地冲向山海关东门城墙,占领了城楼,很快控制了大部分城区。战斗仅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便胜利结束。对此,晋察冀军区《阵中日记》记录如下:“红军三万由赤峰分两路前进,一路经承德至古北口,一路经凌源至绥中锦州,三十日其一部由绥中协同我军12R18R各一部进山海关当即占领,敌大部逃秦皇岛,余200被俘,伪保安大队大部缴械。”
攻克山海关后,曾克林率部一路势如破竹,连克兴城、锦西,顺利挺进东北。
上图:苏军进驻东北城乡时,受到中国民众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