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响彻南京上空的凄厉尖啸再一次穿透中国人的心脏,78年过去了,要面对腥风血雨、山河破碎、人伦丧尽的那一幕幕,仍需要鼓足勇气,切肤之痛依然能够沿着78年的时光之径触电般袭来。正是这疼痛让我们不致遗忘,在疼痛的清醒中获得反思的力量,最终让我们的民族远离灾难,步入长久自强自尊的境地。
不会忘,不能忘,是一切反思的基础。《南京和平宣言》中说:“我们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开创未来;要维护战后和平秩序和胜利成果,只有和平相处才能和谐发展。”过去的一年,随着最后一位亲赴东京军事法庭指控大屠杀罪行的人证——李秀英老人也已与世长辞,以及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生命完成代际之间的更替,时间似乎成了一把刷子,从全体国人甚至南京人的记忆里,将曾经的苦难逐渐洗刷,留下越来越少的线索,所以遗忘似乎成了一种更轻松的选择。也许站在整个宇宙观的角度,遗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没有人或事物能逃脱被遗忘的命运,可是对大屠杀,该遗忘的时刻还远未到来。
“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当屠刀举起的那一刻,多少同胞心中还希冀着人性的突然闪光,当屠刀落下,最后一丝希望的光亮泯灭了。历史的残酷性在于,它始终按照一定的规律向前:成王败寇。落后弱小的民族,面对列强,没有选择命运的余地。
和平虽然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可君不见强国环伺之下难免利益争夺引起的摩擦;恐怖势力渐渐登堂入室威胁平民生命;极端反华势力和军国主义并没有随着和平反战共识的达成而消退,日本右翼企图通过否认侵略历史作为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突破口……种种迹象都向我们证明,选择遗忘苦难的时机还远未到来。
世界人民的尊重正来自我们对事实的坚持。在不忘国耻的鞭策下,我们举行高规格、大规模的公祭,促使《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包括民间人士对日本政府的求偿诉讼,不同层面的努力汇成了全体中国人要求世界面对事实、正视历史的意愿。
这种坚持同样是对整个人类的贡献: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将被迫重演历史。78年前的屠杀突破了我们对人性底线的认知,那些在血泊中抽搐的身体、满坑满谷的东方面孔,必须成为整个人类历史中的“记忆标本”。只有对人性的恶保持永远的警惕,才能避免陷入恶的循环。
78年沧海桑田,78年砥砺前行,78年奋进自强,才换取了我们今天惬意地在和平环境完成个体价值实现的资本,如果因为今天的安逸,放弃对死难者的“慎终追远”,历史难免不会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它的告诫和警示。
魂兮归来,于呼于嗟!南京疼痛记忆,理应长久铭记,我们拒绝对苦难的遗忘,继续对悲剧的反思,方能在缅怀英灵、追忆逝者的过程中,汲取捍卫和平的精神力量。
栗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