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基地

虎门又一次成为抗敌御侮的前沿

发布时间: 11-02 来源: 晶报 编辑: 罗瑜

虎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1839年的虎门销烟,吹响了中国人民抗击西方列强入侵的号角,也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但是,对于虎门,我们要铭记的,不仅仅是虎门销烟。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1937年9月14日发生在这里的一场大战——中日虎门海战。

  在这场战斗中,中国海军面对当时称雄西太平洋的日本海军,不畏强暴,奋勇迎敌,击伤日军旗舰,取得了虎门海战的胜利,给在各个战线苦苦支撑的中国军民极大鼓舞。

  此后一年,日本海军不断来犯,意图进逼中国南大门,但虎门要塞始终牢牢控制在中国海军手中。直到1938年10月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占领广州,虎门才宣告失守。

  1945年,抗战胜利,驻守深圳的日军向中国军队投降后,从虎门登船遣返回国。

  从1839年到1938年,再到1945年,虎门要塞见证了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见证了中国军民为挽救民族危亡浴血奋战,也见证了抗日战争的光荣胜利。

  虎门,古称靖康,是珠江口的冲积区域,夹在今天广州市和东莞市之间的狮子洋,从东岸伸出一个岬角,使得江面陡然变窄,广州番禺的大角、东莞的沙角和位居它们之间的威远岛,宛如珠江之上的一道水门。这就是——虎门。

  虎门,历来是中国南方的门户所在。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步步进逼,清政府强力巩固海防,1874年至1889年,耗费巨资从欧洲引进德国克虏伯大炮、英国阿姆斯特朗大炮,总计75门,布防虎门,建成华南重要的海防要塞。

  由这75门具备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岸炮武装而成的虎门要塞,与同期建立的北洋水师,一南一北,镇守中国海疆。

  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但虎门要塞却躲过战火,完好地保存下来。

  斗转星移,转眼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虎门要塞的巨炮,终于等到了发出怒吼的时机。但是,由于积贫积弱,国力不振,洋务运动中引进的武器已经远远落后,而日本海军则早已称雄西太平洋。一场19世纪大炮对20世纪战舰的不对称战斗,打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