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基地

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的二三事

发布时间: 10-30 来源: 晶报 编辑: 罗瑜

1938年冬,曾生任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队长时,在坪山与夫人阮群英合影

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特务队合影

  话题主持:罗俊杰(晶报健康新闻部记者)

  说起曾生,在许多人印象中,似乎其是一个“大官”,从东江纵队司令员,到后来的“广州市长”、“将军”、“交通部长”,却少有人知道,当年曾生为了拉起队伍抗击日寇,曾经半夜回家里偷粮食充军粮,还曾卖掉十亩祖田养兵抗日。近日,记者前往位于深圳市坪山新区石灰陂村的曾生故居,听其同村族侄曾马权老人讲述了关于曾生的故事。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历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曾立下辉煌战功。这支孤悬华南敌后的抗日武装——在抗战中得不到来自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直接支援,困难时期甚至连一部电台都没有,仅靠收音机来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消息。这就是英雄的东江纵队,被朱德总司令誉为与八路军、新四军同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曾生借本家宗祠之助

  建立第一支抗日游击队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到抗日战争结束时,东江纵队独立发展壮大为拥有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装力量,其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这个夏天,我们深圳报业集团“重走东纵路”联合报道组,沿着东江纵队当年战斗过的路线,体验在炮火纷飞的岁月里广东抗日军民的豪情。

  “东江纵队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是在曾生、林平、王作尧、杨康华等主要领导带领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深圳东江纵队纪念馆负责人周明民介绍说。他说,东江纵队边打边壮大,几经整编,最后终于发展成为拥有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装力量。据战后统计,东江纵队先后作战1400多次,毙伤日、伪军6000多人,牵制了日军两个半旅团的兵力。抗战胜利后,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解放区,后扩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编入三野作战序列。

  现在,说起东江纵队的大名,相信许多深圳市民都听说过,可是,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东江纵队是怎么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更不知悉其最早的前身是在哪里建立的。其实,东江纵队跟深圳非常有缘,因为其前身最早的一支队伍,就是曾生在其家乡拉起队伍建立起来的抗日游击队。

  在坪山东江纵队纪念馆大门前面,有一座颇具沧桑的客家古围屋,这座有一两百年以上历史的老房子,现在是石灰陂村曾氏的祠堂,其正门上“石灰陂”几个大字,是曾生将军题写的。许多市民可能不知悉,当年曾生受命回家乡拉起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即东江纵队的前身之一,就是在这座百年老屋成立的。

  据曾生的族侄曾马权老人介绍,1938年10月,曾生受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委派来到坪山,秘密主持召开了党员会议,成立了“中共惠宝工作委员会”,作出了建立敌后抗日武装的部署。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前身)从此拉开序幕。

  走进老屋的第二进大门,迎面竖着一块上书烫金大字的木屏风,写着“将军宗府”字样。接着,在这进大门上,则高悬着一块特大的“军属光荣”匾额,旁边还用小字写着“曾生同志于一九三八年十月建军”字样。以此,证明当初曾生就是在这里拉起队伍,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抗击外敌入侵的战斗。

  卖掉十亩祖田养兵抗日

  “曾生是我的堂叔,当时我家和他家就住在一起。我母亲起得早,经常听到有人半夜起来磨谷子,一开始还不知是谁,后来发现是曾生。他每天晚上从家里偷拿粮食出来,磨好了拿去给游击队员吃。后来曾生的母亲发现谷子少了,问起这事,我母亲就告诉她,是曾生半夜回来拿去的。”坪山新区石灰陂村曾氏族长曾马权老先生回忆说。

  “当年曾生就是卖掉家里几亩祖田,用来养部队抗日的!”此前,曾马权介绍说。据悉,曾生早期为了保障抗日游击队的给养,不惜将自己家的留下来的几亩地都卖掉了。对于农民的儿子曾生来说,他不会不知道土地的重要性,可是他为了抗击外侮,打走日本鬼子,毅然决然地将祖田卖掉。

  “那时条件很困难,中央只给了几百块钱、两把手枪,人员、粮饷都要曾生自己解决。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抗日队伍建立起来,可真不容易。”曾马权说。为了解决给养和购置武装,曾生毅然献出家中余粮,还把自己家的几亩田卖掉。这事一时传为佳话。当时,面对日本的大肆侵略,受曾生的影响,许多热血青年抛家从戎,在坪山开展艰苦的抗日游击战。

  争着回家乡创建抗日游击队

  “曾生在中大读书时就是‘学生头’,那时候经常逃课搞救亡运动,有时老师点名,就让同学代喊‘到’!”曾马权介绍说:“曾生1910年出生在惠阳县坪山乡(现为深圳市坪山新区),原名叫曾振声,从小随着当海员的祖父飘洋过海,在海外长大。其在澳大利亚悉尼念中学后,回国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

  “一二·九”运动时,曾生担任广州市学生抗敌联合会主席,带领过万名学生游行示威,砸烂了消极抗日的省教育厅,令“南天王”陈济棠大为震怒下令通缉,曾生一个晚上得换几个宿舍睡觉,后来只得跑到香港“避风头”。随后,他在“日本皇后号”邮轮上当听电铃的“走钟仔”,筹办“余闲乐社”组织爱国海员,宣传抗日募捐钱物。

  1938年底日军在大亚湾登陆,中共中央决定派人到东江敌后建立根据地。当时廖承志是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负责人,他就把曾生和另一个同志吴有恒叫去开会。“当时两个人都争着去,后来曾生说,‘东江是我老家,让我去’!”就这样,廖承志决定派坪山人曾生回家乡创建抗日游击队。最后,党组织决定派曾生带60多人分批回乡,在坪山成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开辟敌后战场。

  借用曾氏祠堂的枪炮起家

  回到家乡的曾生,既无钱也无权,手里也没有多少枪和人,在这种情况之下,要建立和发展抗日武装,谈何容易?

  “当时,他向我们石灰陂曾氏祠堂借了十几枝土枪,还有两门小土炮,用来拉起抗日队伍。”曾马权回忆说。据悉,当时华南地区,乡村实行士绅自治,各大大小小的姓氏,以宗祠为单位,往往会有集体财产,即公偿,一般为放租的田地和店铺等房产。此外,各宗族往往还会有自己的武装,用以自卫,保护本姓本族人不被外人和土匪欺凌。所以,当时曾生凭着本乡本土的血缘关系与抗击日寇的民族大义,向曾氏祠堂“借用”了一批枪炮,用于起家,建立起了抗日队伍。曾马权回忆说,曾生对这座宗祠怀有深厚感情,解放后,他每次回乡都会先进祠堂,然后再回其祖居。“之所以会有深厚感情,除了他儿时常在这里玩耍外,更重要的是本祠当年曾大力支持了他的革命活动。”

  对于石灰陂曾氏家族的辉煌历史,曾马权如数家珍。他表示,退体这些年来,基本上都把时间花在宗族的事情上了。诸如编印族谱,维修和管理祠堂等。对于本家本族出了曾生将军,他感到非常自豪,而且认为当初祠堂“借”枪炮给曾生起家抗日,是完全正确和应该的。“除了曾生之外,我们宗祠还有十几人参加了抗日战争,一起打日本。”

  曾生:出自深圳的开国少将

  1910年12月出生于深圳坪山(当时属广东惠阳)的曾生,是共和国开国1052位将军(含元帅)中,身份非常特殊的一位。来自华侨家庭的曾生,少年时随父远赴澳洲,并毕业于悉尼商学院中专部,回国后,于193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文学院,是共产党将领中为数不多的、拥有非军事专业大学学历的儒将。

  一手创建东江纵队并担任司令员的曾生,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军政大学副校长,渤海军区副司令员,两广纵队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华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珠江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中共广州市委第三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广州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曾生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5年11月20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