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从2003年起,火箭军部队前身持续开展关爱帮扶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大学生活动,并针对5所西部高校特别设立“火箭兵奖(助)学金”。统计结果令人鼓舞:各级已帮扶的4000多名大学生,近10%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奖励,80%在校生递交入党申请书,9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留在贫困地区建功立业。
岁末特别感受
“送奖”暖意融融
关键词:火箭兵奖(助)学金
“人在西部上大学,奖学金从北京送过来!”春节前夕,一股“送奖”暖流驱散寒潮,让这个冬天不再冷。这暖意融融的感人一幕,已经持续了13年。
前不久,火箭军政治部领导再次走进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兰州大学、青海大学和内蒙古大学5所西部高校,为500名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颁发2015年度“火箭兵奖(助)学金”。
这个冬天,因为“火箭兵奖(助)学金”的发放,让500个家庭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温暖。新疆大学的发放仪式上,第二次获奖的维吾尔族学生木沙艾力·卡地热泪盈眶地说:“人民子弟兵无私帮助,让我走出了困境。”木沙艾力·卡地的父亲去世早,母亲将他拉扯大,家庭生活十分困难。
4年前,兰州大学生物学“萃英班”蒙古族学生赵瑞雪,完成相关课题急需笔记本电脑,“火箭兵奖(助)学金”帮她解了燃眉之急。2014年,兰州大学组织参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并获得银牌,赵瑞雪成为参赛团队12名本科生之一。她说:“感谢解放军雪中送炭,让我有机会参加这个生物学领域的顶级大学生科技赛事!”
从2003年起,火箭军部队前身持续开展关爱帮扶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大学生活动,设立“火箭兵奖(助)学金”。13年来,经过自荐、审查、评审等环节,有2000多名大学生成为受益者。每当寒假来临,学生们准备回家过年的时候,“火箭兵奖(助)学金”总是如约而至,给获奖者和他们的家庭带来温暖和感动。
年初特别计划
“帮扶”红红火火
关键词:1+1结对助学
火红的中国结、喜庆的大福字,连同几十份学习用品被一同打包装袋。新春临近,火箭军某修配厂四级军士长周丰林的房间里,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新春大礼包”堆了个满满当当。
从2004年至今,周丰林靠省吃俭用和收集废品,相继捐出13万多元及价值两万多元的学习生活用品;修建4座“爱心水窖”;资助汉、白、苗等9个民族76名贫困家庭学生,其中10人已考上大学。令人鼓舞的是,周丰林获评“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和“全军学雷锋标兵”。
从火箭军首长到基层干部,从普通士兵到离退休老干部,一大批像周丰林一样的火箭军官兵,积极参加“1+1结对助学”爱心行动。岁末年初,“帮扶”行动红红火火,人人都在修订完善资助西部贫困家庭学生计划。
周丰林的“年初特别计划”,还源于两件具体事。前段时间,他因病住院,受助学生纷纷打电话、发短信慰问,还有的寄来民间偏方。而他资助的学生中有36人参加关爱留守儿童行动,21人经常主动帮扶孤寡老人。女大学生舒艳毕业后主动放弃留城工作的机会,到千里之外的偏远山村支教。她告诉周叔叔:“自己贫困更不能忘记贫困,我选择到大山里去,是向您学习,帮一帮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
火箭军政治部领导介绍,各级帮扶过程中主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坚持政治上关注、思想上帮助、成才上引路,激发受助学生坚定爱党信党之心,深化爱国报国之情,树牢学习成才之志。
如今,火箭军部队助学兴教,已形成“党委机关谋全局,领导干部作表率,基层官兵齐参与”的格局。春节临近,某团领导特意赶放寒假前走进驻地学校,送来“新春大礼包”。他们向结对帮扶的16名学生承诺:助学定岗定人,遇有人员岗位调整,帮扶对象将由继任者继续提供资助。
岁末特别感受
“相聚”热气腾腾
关键词:火箭兵夏令营
新春佳节到来前夕,一些受助学生与火箭军官兵再次相聚,大伙儿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共话人生,相互激励。这次热气腾腾的相聚,勾起了50名大学生的那段“难忘的幸福回忆”。
这50位男女大学生均来自西部地区5所高校,分属13个少数民族。去年盛夏时节,火箭军部队前身组织第5届“火箭兵夏令营”活动,50位大学生应邀参加。
从2011年起,每年“八一”建军节前后,火箭军部队前身都要组织援建学校和受助学生代表,参加“火箭兵夏令营”活动。活动中,大家游览首都北京,体验军营生活,走访红色故地,感受改革开放成就。在军营观摩训练演示,感悟军人敢打敢拼精神。参观红色革命场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回忆去年的“火箭兵夏令营”活动,青海大学藏族学生巴德仁青说,导弹冲天长啸的影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震撼画面,“鸟巢”“水立方”的恢宏壮观,都让他印象深刻。兰州大学学生资助办公室主任贾海燕介绍,“火箭兵夏令营”活动别具一格,让人在近距离观感中接受心灵洗礼,激发爱党、爱国、爱军情怀。
活动中,部队首长与少数民族大学生面对面,为他们成长进步深情寄语,鼓励他们练就过硬本领,在建设美丽西部中当先锋,在实现中国梦中担大任。在给火箭军领导的信中,兰州大学受助学生赵瑞雪写道:“夏令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接受教育的机会,对我们是一种无形激励。”2013年底,她喜获“国家励志奖学金”。
年初特别计划
“接力”蒸蒸日上
关键词:受助生回报社会
新年到来之际,素有春城美誉的云南昆明一派暖意融融。意气风发的年轻经理高锐钧,正在自己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内,做着一份令人温暖的“年初特别计划”:选好资助对象,继续伸出援手。
几年前,家境困难的白族青年高锐钧,还在云南大学就读。因为品学兼优,他连年获得“火箭兵奖(助)学金”,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并通过考试进入昆明市商业银行。刚满两年,高锐钧就因业绩突出被聘任为信贷部经理。如今,他资助的两名丽江中学学生,已考上理想的大学。
谈起自己的“年初特别计划”,高锐钧在给火箭军政治部办公室的感谢信中动情地说:“我要以你们为榜样,尽微薄之力传递爱的力量,让更多人感受到温暖。”
扶贫帮困,火箭军部队前身构建完善组织领导、跟踪帮扶、经费保障等机制,确保关爱帮扶不断线。各级通过集中安排、“送温暖、献爱心”捐款、党员缴纳“特殊党费”等形式,筹集经费。积极开展“火箭兵先进军事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定期了解受助学生思想、生活、学习情况,组织高校领导、学生处长和师生代表恳谈会,引导受助学生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许多受助学生像高锐钧一样,用行动表达感恩之心,用行动回报社会。
家乡持续干旱,云南大学彝族受助学生周武,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修建15个蓄水池抗旱。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正利用暑期打工的兰州大学藏族受助学生闵贵龙,主动返乡当志愿者。
青海大学回族学生马锦铭毕业前夕,给火箭军政治部来信说:“‘一带一路’倡议绘就了宏伟蓝图,我决心扎根西部,努力为西部大开发、为民族团结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新疆大学维吾尔族学生热纳提·肖克来提说:“我学的是软件工程,新疆这方面人才很缺乏,正好让我有了用武之地。”
撒播一粒种子,收获一片希望。云南大学原校长何天淳说,火箭军部队帮扶的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普遍政治素养好、社会责任感强,日常表现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