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国志去江西武警新兵营看望儿子麦家强,麦国志表扬儿子“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很醒目很精神”。
26年前,将石大围村走出了全村第一个军人,当时年仅18岁的麦国志在父母的鼓励下,抱着报效祖国、锻炼自己的双重目标走进了42军某步兵连的连队大营。去年9月,大围村又走出了一位踊跃参军的热血好男儿麦家强,现服役于江西某武警部队。
麦国志、麦家强是父子,相隔25年,先后走进军营。父亲麦国志说:“我当过兵,军人眼里的标准比较高一点。家强在参军前很多表现我都不满意,在新兵营锻炼一个多月之后,我去探营,发现他整个人的精神面貌改变了很多,我很满意。”
爬山头啃馒头,父亲当兵能吃苦
1990年,麦国志当时年仅18岁,这个年龄在当时的社会远没有现在那么多机会可供选择。而从军这条路,在将石大围村里,还从没有人走过,麦国志成为大围村从军第一人。
麦国志所属部队的驻地在湖南耒阳。“当年当兵,生活、训练条件都比现在的要苦很多,住的一个大砖瓦房,一整个连队都能住得下。”麦国志回忆说,“比起现在,当时的军营设施都很简陋,想打个电话回家都要跑到邮电局。”
军营虽简陋,但训练一点都没松懈,全副武装行军3公里、5公里的训练很频繁。“身上背着几十斤装备行军,跑了3公里,紧接着又要爬山头,刚翻过山岭又立刻投入下一训练项目。”昔日的军营生活还深深地刻在麦国志的记忆里,“当时很羡慕一起行军的其它部队,特别是炮兵,还有汽车坐,我们步兵,都靠双脚,很辛苦。”
训练虽然辛苦,麦国志从中也有自己的收获,他说:“条件是艰苦了点,但对个人来讲,真的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无论是灵魂、意志,还是体魄,都比入伍前强。当时部队的伙食主要是馒头,肉很少见,馒头很硬很耐嚼,一开始吃不下,后来训练量大了,馒头一手拿一个地啃,越吃越甜,越吃越香。”
从司机到公司老总,军人的烙印一直都在
3年兵役生活在连续不断的训练中过去了,但这3年里学到的,麦国志却说“足够用一辈子”。退伍回到家乡后,麦国志先是找到了一份司机的工作,不久后考上了民警,干起了刑侦工作。
“当兵3年,可以改变一个人,改头换面那种,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麦国志说,“3年里学到的东西,足够用一辈子,退伍第一份工作是开车,驾照就是我在部队的时候考的。”
麦国志不久后转行当上了民警,负责刑侦工作。“当了8年民警,当时人少任务重,每个人手上随时都有七八个案子。”麦国志说。
后来,上级成立了巡防大队,麦国志作为一名拥有8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民警和服了3年步兵役的退伍军人,干起了巡防大队的管理工作。“当时我们大队的辖区包括光明、公明和松岗三个地方,整个大队总共1250人,日常训练都是我来带,按照以前我在部队的训练方法来训练。”麦国志说。
如今,麦国志已经是一位公司老总,但是部队的烙印一直没褪色,他说:“职员们都说‘老板走路像行队列一样’。现在我走路,还是跟军人一样的步伐,连摆臂幅度都没改变过,军人的烙印一直都在。”
儿子主动当兵,父亲充满期待
三年前,儿子麦家强刚满18岁,麦国志就开始建议儿子去应征入伍当兵,为国出力,也锻炼锻炼自己。“连续两年,每到征兵季,我就建议家强去当兵,年轻人为国防事业出点力,也好锻炼一下自己。”麦国志说,“当两年兵,能改变人的一生。”
连续两年劝儿子入伍无果后,麦国志已经放弃了让麦家强入伍的事。但是,这一次,麦家强的决定让父亲吃了一惊。“去年,我都没有再提入伍的事了,结果他自己主动跑过来跟我说‘我要当兵’,我都不敢相信他有这份觉悟。”麦国志说。
麦家强进新兵营一个多月后,麦国志前去看望过儿子。“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不同了,站有站姿坐有坐姿,给人的感觉神气多了。”麦国志说。
麦家强曾在父亲的公司里实习过一段时间,父亲给他的评价是“没有时间观念,纪律性不够,拖拖拉拉”。“我当过兵,部队出来的人都有很强的时间观念,9点上班就是9点上班,我从来不会迟到。”麦国志说,“退伍23年了,每天闹钟一响,我马上就像弹簧一样从床上蹦起来,像在部队里听到哨声一样。”
春节前后,麦国志打算再过去儿子的连队探一次营,他说:“刚到新兵营的时候,家强觉得辛苦,作为过来人,我很理解,后来他慢慢习惯了训练强度,表现得还不错,指导员说他的成绩能排在前几名,希望他能当个好兵,也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
本报记者 陈董成/文 卢正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