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宝安国防网

微信公众号

37名技术骨干种子选手集体“外嫁”导弹新军

发布时间: 04-21 来源: 中国军网综合编辑: 罗瑜

  2017年的这个春天,一个令共和国军人难以忘怀的季节。调整、转隶、移防、交流……随着一声声“足音”渐次叩响,“脖子以下”改革拉开了恢宏之幕,而其中的故事,便是强军征程中那一朵朵奔腾跳跃的“浪花”,生动而鲜明。

  仲春时节,南国杨柳轻拂,解放军报记者踏访几座军营,采写了一组稿件——《听官兵讲故事》,以故事承载基层官兵在这一历史节点的家国情怀,记录他们的所思所盼、切身感受。这些故事,不仅是一个人、一群人的烙印,更是一个时代的烙印。

  请看今日的《解放军报》文章《37名种子选手整体“外嫁”记》——

  集训队成立大会现场。对以集训队为骨干组成的一支导弹新军而言,这张照片很有纪念意义。这一幕,清晰地标注出这支新生力量诞生的第一个足印,他们的历史从此开始书写。 曾志球

  要不要为兄弟单位培养骨干?是算单位的“小账”还是改革的“大账”?

  37名种子选手整体“外嫁”记

  ■解放军报记者 张科进 特约记者 奉 雷 通讯员 宋海军

  “请转告集训队的同志们,让他们不要担心后路问题,安心学习。”3月底,火箭军某导弹旅政委陈永华在电话中,向某新装备集训队教导员徐建伟通报了好消息,“上级机关对集训队的同志很关心,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将你们作为组建新单位的骨干整体移交。”

  放下电话,陈政委如释重负。前不久,一纸命令拉开了该旅转隶的大幕,而此时正在科研院所、装备厂家跟学跟训的集训队队员却在心里犯嘀咕,担心自己的前途后路受影响。一连几天,都有人打电话到陈政委办公室了解情况。

  他们为什么会担心?这事引起了记者的好奇。顺着这条线索采访,一个感人的故事慢慢浮现出来——

  几个月前,该旅原所属单位领导在电话中告知,未来将以他们为基础组建一个新型装备单位。上级要求该旅党委紧前思考,尤其要做好新装备人才的准备工作,至于具体细节,由旅里根据单位实际情况统筹把握。

  要不要立即成立集训队?这个问题在该旅引起了争议。有的官兵认为,改革当口,稳字为先,这个时候不能横生枝节,建议等“脖子以下”改革过后再干更稳妥;有的官兵则觉得,这项工作上级并没有硬性要求,何必自找麻烦;也有官兵建议,要不先做一些“务虚”的工作,对上级好有个交代;更有官兵坦言:为兄弟单位培养骨干,很可能赔本还赚不到“吆喝”,很不划算。这事即便不干,上下都能够理解,也不会有人责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