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新版“导弹列车”驶向何方?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张乃千 张杰
俄“导弹列车”(资料图)
据《俄罗斯报》消息,俄战略火箭部队司令谢尔盖·卡拉卡耶夫(Sergey Karakaev)日前宣布,俄将恢复生产“巴尔古津”(Barguzin)军用铁路导弹系统。升级后的俄新型铁路导弹系统将装载6枚RS-26“边界”(Rubezh)导弹,可在俄境内漫长的铁路网线上机动发射,计划于2020年开始战备值班。
近期,美国加紧在欧洲部署反导防御系统。对此,俄总统普京曾明确表示:“俄罗斯对美国持续建设导弹防御系统的回应,将是开发能突破任何导弹防御系统的攻击性武器。”作为对美国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的直接回应,俄重建“巴尔古津”军用铁路导弹系统,将有效缓解核武库老化问题,提升陆基机动核打击实力,成为维持俄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手段。
末日杀手,死亡列车开向战争前台
铁路自诞生之日起,就在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同时,在远距离输送兵力、装备等国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1937年,德国就提出将V-2导弹用于铁路列车发射的技术方案。上个世纪60年代初,美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套铁路导弹系统。但由于导弹列车比“民兵”井基导弹系统造价高,美国铁路网又相对简单,铁路导弹系统最终失去了深度发展的空间。虽然到1985年,美国一度计划将MX导弹改装成导弹列车系统,但此时美军潜射导弹的迅速发展再次令这一计划搁浅。历史上真正将这一“末日杀手”推上战争准备第一线的,是苏联的军用铁路导弹系统。
经过20多年的研制,1982年10月苏联成功进行了首次铁路导弹系统的发射试验。1987年,导弹列车系统正式装备苏军部队。在2005年导弹列车被完全拆解前,俄罗斯战略火箭部队共有4个师装备了12组铁路导弹系统。俄罗斯的军用铁路导弹系统包括牵引车头、指挥通信系统和发射系统等,每列火车装备3枚SS-24“手术刀”洲际弹道导弹。SS-24“手术刀”弹道导弹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采用固体燃料发射,最大射程1万公里,可携带10枚分导弹头。除采用铁路机动部署外,SS-24还可采用地下井发射方式进行部署。由于SS-24“手术刀”弹道导弹威力巨大,装备了该导弹的列车也被成为“死亡列车”。
事实上,军用铁路导弹系统在当时仍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单枚SS-24“手术刀”导弹重量超过110吨,俄导弹列车不得不采用三个内燃机车牵引,从太空卫星侦察很容易将其与普通列车进行区分。导弹列车车体较重,也对铁路路基造成较大损伤。更为致命的是,SS-24“手术刀”导弹由乌克兰帕夫洛格勒机械厂负责生产,苏联解体和1992年乌克兰签署《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后,SS-24“手术刀”的生产宣告结束,导弹列车面临着“无弹可用”的局面。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于苏联与英国签署的一系列协议,导弹列车被限制在驻防区域内不得离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大不如从前,军费一度捉襟见肘。借此机会,美国趁机拔除这个“眼中钉”。在美国的压力下,俄罗斯签署了《进一步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从2003年起不再生产和部署多弹头洲际导弹,曾经辉煌一时的铁路导弹系统最终也难逃被拆解的命运。
然而,作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的美国,从来没有真正放弃铁路导弹系统。2013年,美国空军曾提出“轨道导弹”概念,利用无人驾驶的地铁列车运载导弹,在庞大的地铁隧道网络内穿梭往来,作为升级美国陈旧核导弹和地下发射井的预选方案。这种“地铁导弹”系统虽然在可行性上存在一系列问题,却预示着“死亡列车”或许将又一次开向战争前台。
重铸利剑,铁路机动再担复兴希望
俄“导弹列车”(资料图)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与西方世界的关系持续紧张,作为战略威慑力量的“核大棒”被俄罗斯重新摆出。俄军现有的陆基战略导弹主要为井式发射和公路机动发射两种类型。虽然铁路发射系统存在研制、维护和更新费用高等问题,且在战时铁路、桥梁和隧道是敌方破坏重点,将限制导弹列车的机动范围,但其具备机动速度快、隐蔽性强等优势,仍然吸引了俄罗斯再度研制“巴尔古津”铁路导弹系统,将成为俄平衡美国核导弹力量的又一重要砝码。
铁路导弹系统机动速度可达100-200公里/小时,一次机动可转移2000公里,具有灵活性强的特点。同时,铁路运输平稳性好,所需编制人员较少,发射阵地装备时间较短,可大幅度提高导弹的生存概率。与其他发射平台相比,导弹列车可实现全天候值班,携带了4-6枚弹道导弹的发射系统,其攻击实力堪比一艘核潜艇,不容小觑。
早在2012年12月,俄罗斯就已开展大规模铁路机动导弹系统的研制工作。俄新版军用铁路导弹系统采用RS-26“边界”多弹头导弹,相比之前的铁路导弹系统重量更轻,不再需要三个机车进行牵引,其机动灵活性和反侦察能力都得到较大提升,打击范围更广。“巴尔古津”铁路导弹系统可在遍布铁路网的俄罗斯国内任意地点发射,可巧妙躲避反导卫星监控。目前俄罗斯已充分掌握了军用铁路导弹系统的制造技术,可实现铁路机动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
俄新版铁路导弹系统由莫斯科热能技术研究院牵头研制,将采用新的列车技术,进一步提升整个作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集成性,新型导弹列车的技术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巴尔古津”铁路导弹系统采用现有货运列车尺寸,无需建造超大车厢,可有效排除敌人的侦察和监视。此外,新型导弹列车不再需要专门的发射准备和脱离高压接触网等操作,发射过程更加快捷,可在任何有铁路的地点实现导弹发射。目前俄军共计划组建5个“巴尔古津”战略导弹团,每个导弹团配属6枚导弹。预计到2018年,俄罗斯将完成“巴尔古津”铁路机动导弹系统的研制工作,新版导弹列车系统将至少服役到2040年。
目前,俄罗斯全国铁路总长超过1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三。绵长的铁路线为陆基弹道导弹提供了广阔的发射空间,同时也更有利于整个发射系统的隐蔽反侦察。俄罗斯导弹列车服役后,美国经过研究发现,要想摧毁反应速度快、机动性能好的单组导弹列车,至少需要使用150枚弹道导弹,且成功率较低。而要对导弹列车实施跟踪监视,更是需要数百枚侦察卫星仔细甄别,铁路导弹系统成为打破美国核威慑、隐蔽突防的大国利剑。
国之重器,围堵打压下的战略抉择
俄“导弹列车”(资料图)
5月12日,美国在欧洲部署的首个“宙斯盾”反导防御基地在罗马尼亚投入使用,紧接着位于波兰北部瑞兹科沃的反导基地也破土动工。目前美国部署的反导防御系统,不仅可发射拦截导弹,还可直接对俄罗斯方向发射远程巡航导弹,有效削弱了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遏制潜力,对俄国家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自冷战结束以来,北约持续东扩,美国不断在俄罗斯家门口煽风点火,“颜色革命”和乌克兰危机等事件持续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针对美国在俄罗斯西边咄咄逼人的战略态势,俄罗斯决定恢复导弹列车的生产和战备值班是不得不做出的战略抉择。
美俄双方关于削减战略性进攻武器的相关条约并未增进两国间的互信,美国更是通过各种手段谋求提升先发制人实力,削弱俄战略核威慑能力和核反击能力。到2020年前,欧洲反导系统将配备改进型“标准”-3反导拦截弹,可具备拦截俄战略导弹的实力。因此,俄国内普遍认为,重建导弹列车是对抗欧洲反导系统的有效手段。作为完全掌握铁路机动导弹发射的国家,俄重启导弹列车的研制工作,将使俄恢复在陆基系统对美战略导弹的技术优势,对美形成针对性威慑。目前,俄陆海基弹道导弹数量补充不足,核武库老化问题严重。通过恢复铁路导弹发射系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核力量机动发射,将成为提高俄罗斯战略核威慑实力的重要方式。
铁路导弹系统真正用于实战,还面临着一系列技术问题。首先,导弹列车在运行和发射时,对系统的抗震性能提出较高要求,在发射时还必须有效解决喷射气流排放问题。其次,铁路导弹发射系统在战时将进行大范围灵活疏散机动,其机动路线、时间和最终停留发射地点都是随机的,这就要求具备快速定位、定向装置,迅速计算射击诸元。此外,铁路导弹发射系统对铁路系统也有较高要求,如何在铁轨承受条件下设计发射系统,使其完成机动转移并承受发射时车辆底盘的瞬间过载,也是需要反复试验解决的问题。
目前,俄罗斯在核力量领域保持着“三位一体”的战略体系,而俄罗斯的陆基战略导弹中,唯独缺少威慑力强的铁路机动导弹。一旦俄新版“巴尔古津”导弹列车投入现役,俄罗斯将掌握约3600万吨总当量的可移动全天候发射核武器系统,成为俄大国复兴的“杀手锏”。按照美国国务院的官方数据,截至4月1日俄装备的战略导弹数量为521枚,并没有超出《削减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中规定的700枚已部署导弹和100枚储备导弹的上限。该条约甚至没有明确限制俄军发展新型铁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系统。因此,俄“巴尔古津”军用铁路导弹系统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可充分弥补目前因老旧而退出现役的弹道导弹系统,有效提升俄罗斯在国际核裁军谈判中的筹码,迫使美国在建设反导系统时有所顾虑,从而成为未来俄罗斯维护国家安全的国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