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看军民融合: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历史抉择

发布时间: 06-29 来源: 中国国防报 编辑: 罗瑜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国家经济实力是赢得战争胜利、确保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基础——

  根基不牢 地动山摇

  战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两千多年前,先秦政治家商鞅就说过:“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19世纪,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毛奇提出,现代战争已经不仅仅是小规模的王朝战争,而日益明显地呈现出全民性和总体性,战争胜负更加紧密地依赖于国家的经济实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经济根基不牢。因此,战争一打响,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就出现了地动山摇的态势。

  抗日战争初期,中日两国国力对比差异极大。在经济实力上,日本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80%;中国现代工业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而且大都集中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城市中。

  1937年,日本的工业产值是中国的4.4倍,钢铁产量为中国的145倍,石油产量为中国的129倍,铜产量为中国的124倍。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并且控制了当时中国92.4%的钢、94.3%的铁、49.5%的煤、78%的发电量和60%的水泥产量。在军事工业方面,1937年,日本军事工业投资占当年工业投资总额的61.7%,可以生产重炮、坦克、飞机、军舰等大型武器装备;而中国在1937年,不仅不能生产上述大型武器装备,连轻武器和弹药的产量也极为有限。

  毛泽东在抗战初期深刻分析了中日两国力量对比情况,他指出: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第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而中国则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依然是一个弱国,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

  日本之所以将侵略的目标对准中国,正是看准了中国当时积贫积弱的实际状况。同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也正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工业实力,以及依靠全面动员的军事经济制度建立起来的强大军事实力,在战争初期的战场上获得了相对优势。

  在世界各国反法西斯力量同心协力的抗击下,日本和德、意法西斯国家尽管在战争初期逞一时之威,但终究难以承受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其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终究难以维系长时间、高强度的战争对抗,到战争中期,军事生产开始走下坡路。在战争持续到其国家经济实力难以支撑的时候,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抗战初期,毛泽东就指出“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并结合当时中日双方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的对比,提出“抗日战争将会是持久战”的著名论断;之后,他又提出“战争不但是军事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的论断,为最终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历史无数次地告诉我们,战争胜负取决于正义性、正当性,取决于军事实力、军事策略、军事运用,同时,也取决于交战双方以经济为主的综合实力的较量。

  但是,凡事失衡了就会出问题,侵略者过度重视军事、轻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最终必会导致战车陷入泥潭。1931至1936年,日本为了发动侵略战争,把扩军备战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步伐,把平时国民经济纳入战时经济运行轨道,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经济建设不按比例协调发展。至1936年,日本军事预算占财政支出的47.3%,军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畸形上升,在重工业中心形成“军事生产集团”,大规模扩大军事生产;把军火工业和技术兵器生产放在首位,大量削减民用工业和其他一切与军事没有直接关系的企业。

  据日本经济学者战后统计,1944年日本民用产品生产总额比1930年减少了37.7%,民用消费品占国内生产总值也由1930年的77.4%降至1944年的34.6%。日本军国主义的经济政策破坏了军事与经济的关系,不仅导致经济畸形发展,并且导致了战争,最终招致战争完败。

  欧洲战场也是如此。二战前,德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庞大的军队和高额军费,把国民经济纳入战时体制,畸形经济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引起国内各种矛盾激化,到1945年,国力枯竭,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总体战”。参战各方都几乎倾全国之力投入战争,其结果是,分布于国家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力量得以凝聚,蕴藏于社会的潜能得以深度挖掘。在战争紧迫的形势下,各国的经济动员广泛展开,军事能力被充分释放出来。平时注重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协调发展、国防潜力大、动员能力强的国家,战争一旦来临之际,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的速度就快,在战争中就容易占据主动;不顾经济发展的穷兵黩武,即使能够一时得逞,最终也难逃失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