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宝安国防网

微信公众号

高三毕业生对于报考军校怎么看?这是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

发布时间: 07-07 来源: 中国军网编辑: 罗瑜

  高考已经结束,高考志愿填报也已进入尾声。除了数量众多的各类地方院校外,军事院校也是莘莘学子众多选择之一。高三毕业生对于报考军校有着什么样的看法,今日出版的《中国国防报》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对湖南、四川、浙江、山东等8省1011名高三毕业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报考军校,知之深爱之切

  ■中国国防报记者 王婧凌

  制图:刘京

  编者按十年寒窗苦读,只盼金榜题名。高考已经结束,高考志愿填报也已进入尾声。除了各类地方院校外,众多的军事类院校正在张开双臂欢迎广大考生。军校作为提前批次录取的院校,一直吸引着立志报国、投身军营的青年关注,成为一批批青年学生的最终选择。与此同时,高中生对军校认知低、了解少的问题仍然存在。如何让高中生这个重要的国防后备力量更深入了解军事院校,并且让更多的优秀青年自愿报考军校,让军校继续火下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还是学计算机吧,哪个学校不重要。”“我想去北京上大学,什么专业都行。”6月24日,高考成绩公布后,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某高中志愿填报会上同学们热烈地交流着。从23日起,各地高考分数陆续公布,到了填报志愿的紧张时刻。到底报考哪一所高校,想要学习哪一个专业,可能会去到哪个城市,考生和家长都是既纠结又期盼。

  除了数量众多的各类地方院校外,军事院校也是莘莘学子众多选择之一。高三毕业生对于报考军校有着什么样的看法,记者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对湖南、四川、浙江、山东等8省1011名高三毕业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门槛”过高,引发考生畏难情绪

  “男儿本自重横行,我还是很向往军校生活的。”湖南桑植四中的一名高三毕业生一边翻看志愿填报书一边豪迈地说着为什么要报考军校。

  军校热,已成为高校招生的一道风景线。从回收的问卷中可以看出,有接近70%的学生考虑过报考军事院校,调查结果看来情况喜人,但是到了真正提交志愿表的时候却发现,报考军校的人数寥寥无几。对于这一现象,学生们给出了无奈的答案“军校分数线都较高,我的成绩只能是‘望洋兴叹’。”“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读军校没法出国了。”几个女孩的理由更简单——不想剪短发、担心训练会晒黑。

  通过与部分高中生交谈可以看出,大多数高中生对于军校的概念很模糊,对军校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分数高、男女比例低、纪律严格等表面印象上,对军校的选拔机制、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则是一问三不知。他们热烈讨论报考军校也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并非想真正进入军校深造。

  除了较高的录取分数线以及对军校了解不足之外,很多学生不报考军校是因为身体素质不允许和担心军校不自由。而在军校的专业选择中,相比指挥类,大家也更倾向于技术类专业,因为他们认为技术类专业相对轻松。近年来,高考考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代,不愿吃苦、不能吃苦也成为了他们报考军校的绊脚石。不论是对成绩还是对身体素质的高要求,都让众多考生面对军校望而却步。


  家长主导,填报志愿“收益”先行

  “最开始是我的父母希望我进入军校,他们对军人有天生的好感,久而久之,我自己也开始偏向于报考军校了。”国防科技大学大四学员吴思聪对记者说,“年轻的时候还是要有点理想,虽然苦点累点,但也算是实现了对自己的要求。”像吴思聪这样受父母影响而最终考入军校的学生占了军校生中的大部分,他们的父母或许是军人,或许热爱崇敬军人群体,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对军营对军校也充满了向往。

  在高考填报志愿现场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父母主导,而放手让孩子依照兴趣自由选择的为数不多。有学生抱怨“除了最后‘确认志愿’的那一下鼠标算我自己点的,其他每一步要填写的学校和专业都是父母决定的。”

  金融、医学、计算机是家长心目中理想专业的前三名。而当记者问到是否愿意让孩子报考军事院校时,很多家长摇了摇头,表示根本没有考虑过让孩子就读军事类院校,并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现在是和平时期,学军事类专业没有用武之地。”“军校的专业听上去很高端,可万一哪天离开了部队不就没用了吗?”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经济类专业成为首选,军事类专业不是主流。从现实追求来看,经济类专业收入高,发展前景好,选择的人多也在情理之中。“顶尖高中报考军校的学生比一般重点高中更少。”浙江省某知名高中的副校长告诉记者,“家长眼中军事类专业局限性大收益小,不符合他们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盼。”除此之外,纪律要求严格,考研、留学受限,也左右着一些父母的决定。

  多措并举,探索军校宣传新形式

  今年,是深化军队改革的重要年份,军事院校的改革转隶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停止招收国防生、军事院校从应届高中毕业生里招收的数量减少。招生数量虽然下降,但是“军校热”不能降温。提高中学生对军校的认知,不仅是对军校的认可,更是培养中学生国防意识和爱国精神的重要途径。

  因为过大的学业压力,高中生接触到的国防教育几乎都是高一时军训的形式。乏味的队列训练不能加深高中生对军队和国防的认识,甚至还会适得其反。针对这一现象,军事院校、中学和人武部要多方联动,拓宽加深国防教育形式。国防教育知识竞赛、军校名师进校园开设讲座、军校开放日等活动的开展提高了中学生的国防意识与参与度。军委训练管理部院校局还联合“黄埔一号”微信公众号,每天定时推送各军事院校招生信息,让有意军营的学子多方位了解军校。

  除了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外,学生家长的观念也需要转变。要让家长们了解军队的现代化建设,除了军事学,还需要大量的管理学、理学、工学、文学、医学人才。在军校不学军事学,还有其他专业可以选择,同样可以从军报国。

  加深大众对军事院校的了解任重而道远。“负责招生宣传工作的老师就几名,不可能深入每所高中进行宣讲。”多所军事院校负责招生宣传的老师无奈地表示,同时他们也介绍“现在很多军事院校都在开展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到母校,宣传介绍就读的军事院校。”这一活动开展以来,反响很好,学生愿意回到母校去宣传,高中生也愿意通过学长学姐之口来了解军校,这比翻看千篇一律的宣传资料更加生动有趣。

  “寒假开始前,就读于空军工程大学的16届毕业生黄波回来宣传学校,这一届参加高考的学生里就有人表示了对这所院校的关注。”成都四中的刘爽老师告诉记者,“每一届的学生里还是有报考军校的,不过比例确实很低。”

  当然,不能仅凭高考填报志愿这一单一途径,就认定年轻人国防意识淡薄和不支持军队事业。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希望,不管高考学子选择什么专业,进不进入部队,学成之后,都能够为国家和民族服务,为国防和军队效力。

  人才是强军之本,青年是军队未来。我们相信,随着今年军事院校调整改革的帷幕落下和院校培养改革的推进,未来会有更多怀揣理想抱负的优秀学子脱颖而出,成为强军兴军的栋梁之材。


  资料图

  青春无悔“闯”军旅

  ■南京政治学院 王晶

  两年前,怀揣着儿时的梦想,从几百万高考大军中挤进了军校大门,青涩少年撑起笔挺军装,板寸尽显十八九岁的阳刚。作为一名新兵,入校初时的各种不适纷至沓来,与“期望值”大相径庭:天刚泛起“鱼肚白”,梦还没来得及结尾就被起床号拽了起来;集合、列队、唱歌过后才能慰劳咕噜咕噜直叫唤的肚子;顶着炎炎烈日,双腿好似灌了铅一样沉,仍一圈一圈地奔跑,时不时传来队领导震天响的鼓舞声……

  慢慢地,思维的节奏、生活的步调、学习的方式与这规规矩矩的方圆之地融合在一起,时间观念强了、自理能力强了、意志品质强了、身体素质强了,磨掉了青春叛逆的棱角,蓄足了奋发向上的蓬勃朝气,砥砺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浩然正气;不再向往追逐外面的花花世界,倒是满足守住一份宁静蓄力成长。其实,生活的姿态千百种,拼搏的道路万千条,选择了军装就是选择了一种别样的生活,走进了军营就是走上了一条另类的道路。这种生活虽多些条条框框,但能促人健康成长;这条道路虽说艰辛坎坷密布,但能锤炼自我。

  青春年少的我们不妨多些刻骨铭心的历程、多些饱经风霜的磨砺、多些一生追记的回忆、多些胸怀大志的决定。

  绿色的青春更绚烂

  ■陆军装甲兵学院 叶弘扬

  说实话,上军校并不是我自己的选择,而是父亲的希冀。虽然百般不情愿,但18岁的我还是遵从了父亲的决定。

  报到第一天,就跪在地上压了一下午的被子,摸着红肿的膝盖,我萌发了退学的想法,后来的队列训练,打扫卫生,思想教育让这个想法越演越烈。开学一周后,哥哥来看我,看到我三毫米的短发、变黑的脸庞、紧实的臂膀,说了一句“你长大了”。听到这句话,我所有的委屈都随着眼泪流了出来,退学的想法也被压在了心底。凭借着这句话,我挺过了新训3个月,也学会了坚持。

  大学生活开启,丰富多彩的生活让我逐渐爱上了这里。我参加了文学与写作、科技创新等社团,业余生活精彩而有趣。实弹射击、学习驾驶装甲车、毕业演习,让我有一种驰骋疆场、指挥千军万马的意气风发,也认识到了军人的职责使命。军校5年,我和战友们一起摸爬滚打,在长途拉练中互相帮扶,在比武竞赛中为了集体荣誉全力以赴,铸造了终生难忘的战友情。

  虽然上军校并不是我的初衷,但在这里我收获了人生宝贵的财富,成长为一名共和国军官,我的青春在军校绚丽绽放过,所以我不后悔!


  资料图

  军校——人生抱负的淬炼场

  ■高文俭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从考场走出来的莘莘学子并不轻松,他们开始了纠结的志愿填报工作,从记者调查看,不论是高中毕业生还是家长,对军校认知度都不高,在志愿填报上更倾向于高就业率、高收入的专业。军校真的是让青年学生难以实现人生价值吗?实际并非如此。

  从历史看,我军历来重视办学办校,从人民军队成立之初,就办起了各种文化班、学习班、教导队,后来逐步发展为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等。新中国成立后,以刘伯承元帅办军事学院、陈赓大将办哈军工等为标志,创建了一批军事院校。20世纪50年代中期,适应我军由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转变,改建新建了一大批军兵种院校。后经多次调整优化,形成了数量规模适度的军队院校数量,总体上形成了体系、办出了特色、适应了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每年都有数万名青年学生进入军校学习深造,成为军队建设的中坚力量。

  当前,军队院校深化改革着眼解决我军院校建设“两个不够”“两个不足”等问题。深入贯彻习主席关于军队院校改革的战略意图,坚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创新发展理念,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制度机制,整合培养职能相近专业院校,捋顺管理关系和教学机制。健全院校管理体制,调整充实军种院校,推动军队院校体系整体优化,构建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使我军院校由传统模式向内涵发展转变,基本形成以联合作战院校为核心、以兵种专业院校为基础、以军民融合培养为补充的院校布局,这为建设一流军队培养一流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也使军校成为青年学生大有可学、大有可为的新天地。

  从需求看,现代战争强调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我军新的领导指挥体制和力量结构重塑后,最缺的是人才,尤其是缺联合作战方面的人才。部队人才建设需求就是军队院校办学方向和着力点。不论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联合参谋人才的培养,还是任务规划、指挥控制、电子对抗、气象海洋等联合作战保障人才的培养;无论是传统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都呼唤刚刚毕业的青年高中生步入军事院校。在军校这个大熔炉里把自己锻造成军队急需、训练急需、战场急需的优秀军事人才,锻造成部队建设、管理、保障方面的专业骨干人才,锻造成思想过硬、政治过硬、体能过硬、作风过硬的铮铮铁汉人才。

  只身锤炼英雄骨,军校生活梦向前。军校依然是青年学生淬火的大熔炉、实现人生抱负的象牙塔、矢志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淬炼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