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宝安国防网

微信公众号

每张老父亲的军装照背后,都有一段感人故事……

发布时间: 06-19 来源: 中国军网编辑: 罗瑜

  父爱如山,高大而巍峨,给我勇于攀登的力量;

  父爱如天,粗犷而深远,给我无所畏惧的坚强;

  父爱如河,细长而绵延,给我挑战未来的智慧。

  普通的父爱已是如此伟大、深邃,那军人父亲的父爱,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身穿军装的父亲,是如何教会我们成长,那一身的军人气质又是如何激励着我们?

  父亲节来临之际,军网记者搜集了一组老父亲的军装照,一起去看看这些照片背后有哪些动人心弦的故事……

  父亲郭邦位:是人民军队给了我生命

  我的父亲叫郭邦位,这张照片拍摄于20世纪50年代初,也是父亲出生以来拍摄的第一张照片。照片上的父亲头戴“八一”军徽,胸佩“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

  父亲很喜欢这张照片,因为他说,是人民军队给了我生命。

  父亲出生于1930年,是原陆军某师战士、石油工程第1师战士。

  17岁那年,父亲被国民党军当壮丁抓走。壮丁们饥寒交迫、饱受体罚,境遇非常凄惨。在一个深夜,一百多名壮丁决定集体逃跑,但是很快又被抓了回来。为了惩罚他们,国民党军决定将这些逃跑的壮丁活埋处理。

  第二天,这支国民党部队却被解放军战士全部歼灭。一名地下党带着战士们赶到活埋坑。挖开后,在一具具尸体中,发现了唯一的幸存者——父亲。

  再后来,父亲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父亲跟随部队走南闯北,从遥远的新疆边陲,到白洋淀畔的华北油田……直到去世前,父亲也没回过几次老家。但他从未抱怨,而是一直感恩。他常说:“比起那天夜里死去的壮丁们,我已经很幸福了。不论是当兵扛枪,还是投身石油建设,只要孩子们不要再受我们当年的罪,那一切都是值得的。”


  父亲刘善义:年过半百每日必看书

  这是当年父亲当排长时,利用休息时间刻苦学习的照片。

  父亲叫刘善义,一生挚爱读书。参加战友聚会时,当年和他一起摸爬滚打的兄弟说:“老刘,你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爱看书啊,酷爱!”

  那一年,和父亲同一批入伍的29个同乡弟兄,在离家奔赴部队时大都扛了一大包东西。别人是土特产,父亲却是一大包书。

  为了能上军校,父亲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学习上。抽屉里放的是书,床头柜里摞的是书。业余活动时,他躲在角落里埋头看书;战友鼾声如雷时,他闷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书。付出总有收获,父亲在参军的第二年考上了军校。

  毕业工作后,父亲又把少的可怜的业余时间也都花在了看书学习上,最终拿到了当时还属“稀缺”的本科学历。

  如今,父亲已年过半百;依然能做到三十年如一日,每日必读书学习。

  在我心中,他更是一本值得我用一生去学习、去品读的书。


  父亲邱汉民:一旗一枪成为毕生信仰

  图片上最右边的列兵,就是我的父亲邱汉民。

  1985年12月,在寂寥无人的张家口戈壁滩上,身为列兵的父亲送走了老班长,从此正式成为了一名守卫哨位的护旗兵。从此,一面红旗、一杆钢枪、一身军装成为了父亲毕生的坚守和信仰!

  30多年前的那场告别,父亲永生难忘。

  “班长,你真的要走吗?我......”

  “汉民,咱当兵的咋能婆婆妈妈,我相信你,我走以后这儿就交给你和老王了,他是老同志,你平时多学着点,得空我就回来看你们。”

  狂风、暴雪、黄沙;红旗、军装、钢枪......

  这一幕,父亲在梦里见了无数次,可当梦境真正成为现实,他告诉自己:哪怕就剩一个人也要坚持到最后。

  这支队伍常年驻扎在戈壁尽头的哨所,一个哨台、一排平房、四个老兵、一个新兵、一条狗是他们的全部。这里远离人烟、通讯不畅,连家书也要依靠不定期送后勤补给的粮车捎上。可尽管如此,升旗、降旗却始终是他们每天必干的工作。老班长曾无数次说过的“有军人的地方就有旗,有哨台的地方就得站好岗”这句话,父亲记了一辈子,也坚持了一辈子。

  30多年后,父亲用青春与热血捍卫着的钢枪,已传到了我的手上。接过那柄钢枪,我不仅站上了阅兵场,还走向了俄罗斯红场。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仪仗兵,我一定牢记父亲的嘱托,护卫着八一军旗,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父亲伍森恒:穿着新军装,新胶鞋进县城

  照片上的主人公是我父亲伍森恒。父亲1978年入伍,这是他入伍第二年在湖北省广水魁星楼前的留影,其实当时父亲是想记录他的新军装和新胶鞋……

  父亲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在当工程兵期间,虽然施工环境非常艰苦,需要睡工棚,民房走廊,甚至兵乓球台,但这些鲜活的经历无疑丰富了父亲创作的灵感。

  一次夜间掘洞作业。炸药爆破后、等待排烟期间,战士们走出石洞,依靠着树木就睡着了。在月色下,竟是鼾声一片。父亲和一位同乡战友触景生情,填诗一首:风打鼾,呼呼地睡,月打盹,眼皮儿垂。战士头枕安全帽,闭上眼,歇一会儿。莫道工地人安歇,坑道里,风机催着硝烟飞。莫道战士已入睡,瞧他们,怀里的镐锹手中的锤。

  这首小诗在原《战斗报》刊发。发表后,父亲代表单位去广水县城领取报纸。进城前,排长拿出一双全新的胶鞋交到父亲手里。父亲就这样穿着新军装、新胶鞋在广水魁星楼前留下了这张记录自己青涩年华的照片。

  他经常含着泪眼说,很多战士都是入伍进山、退伍出山,甚至来不及穿军装进一趟县城。我也慢慢能够理解,那次进城,父亲为啥要花光一个月的津贴,为战友们带回点心、毛巾、鞋子……


  父亲叶昌金:您的蓝色盔甲我来继承

  这张照片是我们一家的全家福。父亲名叫叶昌金,是一名优秀的空军运输机飞行员。

  前几天,他刚办完退休手续。在安全飞行四十多年、近两万小时后,他还是不得不与他挚爱的飞行事业告别。

  从小受父亲的耳濡目染,长大后我也来到部队,成为了一名质量控制技师。经过几个工作单位的辗转,最终我幸运地与父亲服役在同一部队,为父亲每一次起落保驾护航。

  对于工作,父亲不仅对自己严格,对身为军人的我同样苛刻。常规性的体能训练,他会带着我加练;飞行保障结束,他总是与我一起探讨本场飞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业务处理不恰当时,他得知后定会对我提出严厉的批评……

  父亲告别飞行生涯的那天,他虽竭力“掩饰”着内心的煎熬与挣扎,但从他一丝不苟却有些微微颤抖地整理飞行服的动作中,我真切地感受到那份流淌在骨子里的飞行“信仰”。

  我的爱,伴着您起飞;您的爱,伴着我成长。作为您的女儿,惟愿穿着这身蓝色盔甲,陪伴您走过那更长更久的岁月......


  父亲张家存:军人使命大于天

  我的父亲叫张家存,这张照片是1978年父亲转业前拍的,也是父亲最后一件军装照,离开部队,有不舍,有牵挂,带走的是部队记忆,带不走的是军人气概。

  父亲1959年入伍,因为文笔不错,表现优异,很快成长为一名政工干部。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因为工作原因,父亲几乎跑遍祖国大江南北,他清楚的记得一个数据,"想当年,我可是去过22个省市自治区。"可我们都知道,这背后的辛苦……

  小时候,听的最多的就是父亲又在哪个地方出差。有一次,为了核实一份档案资料,他和战友先后在中部地区辗转了四五个月,又到西部南疆地区寻找半月有余,最终找到知情人士,才完成任务。

  而这半年,父亲的脚步从未停歇,60年代的新疆吃住条件都比较艰苦,交通不便,通讯不畅,饮食不习惯,可是军人使命大于天,不完成任务绝不罢休。

  时光飞逝,如今,看着父亲佝偻的背影,虽然身披戎衣高大挺拔的身影不再,可那份坚韧刚强,赤胆忠心的军人品质却深深影响着我们。


  父亲马越舟:父亲爱花,我们爱他

  这是我的父亲马越舟。他外表刚强粗犷,但内心柔软细腻,尤其特别爱花。父亲是一名军事记者,更是我和妹妹的好爸爸。

  爸爸爱好摄影,镜头里纪录着都是我和妹妹成长的点滴片段,和我们一起晒太阳,在大自然中奔跑,逛书店,看电影,一起吃大餐……无数美好幸福的瞬间都定格一张张照片里。

  爸爸不仅爱给我们拍照,也爱送我们礼物。我上初中的时候,他送了我一本成长影集。妹妹过生日的时候,他把妹妹从三岁到六岁的画作制成一个画册送给她。还记得爸爸住院期间,我们给爸爸制作贺卡,为爸爸唱歌讲笑话,告别的时候都会献上大大的拥抱和甜甜的吻……

  在告别日当天,看着像高山一样伟岸的爸爸静静的躺在那里,我和妹妹都特别特别难过;但懂事的妹妹还是找了几朵鲜花递到妈妈手里:“爸爸爱花,把这个放在爸爸的墓碑前吧……”

  一周年祭日上,我们为爸爸献上精心准备的小雏菊。我想,以后每年这个时间,这里都会有一束鲜花。因为,爸爸爱花,我们爱他……

  (张建军 林臻 张海晶 邱婧 刘建元 伍佳琪 供稿 王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