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勇士》剧照
2016年10月14日,根据长征中飞夺泸定桥历史制作的电影《勇士》正式在全国公映。该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曾执导过《歼十出击》《目标战》《百团大战》等影片的宁海强担任导演,李东学、于小伟、聂远、宋佳伦、徐洪浩等人联袂出演,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而推出的献礼之作。该片是近一个月内,继9月15日上映的《我的战争》和9月30日上映的《湄公河行动》之后,中国院线银幕上出现的又一部主旋律电影。
电影《我的战争》剧照
每逢反映某类特定主题、事件或人物的影片上映,主旋律电影这个词语就会被各大媒体反复提及——有人用它来对影片进行升华定性,有人则用它来对影片进行冷嘲热讽。1987年3月,时任广电部电影局局长的滕进贤导演在当年的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电影发展口号,并提出好电影应做到“三性”(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主旋律”一词由此进入了国人的视野。1989年1月25日,《中国电影报》头版头条以《主旋律?!娱乐片?!》为题,刊登了在京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纪要。自此以后,如何拿捏两者之间的分寸、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中国电影制作时的一大焦点,也让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为此纠结了许多年。曾经一个时期,主旋律电影基本等同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而且大多是由国家财政扶持拍摄的“政治任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维的开阔,如今的主旋律电影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正如时任广电总局副局长的赵实在2006年10月的全国电影创作会上所言:“凡是一切反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电影。”而今,主旋律电影更是全面开启了商业合作模式,广泛联合各方进行电影的制作和宣发,曾经的“集体组织观看”和“靠吃皇粮、不重营利”日渐隐退,市场票房和观众口碑变得愈发重要,加上来势汹汹的外国主旋律电影,新形势下的主旋律电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主旋律电影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勿需笔者多言,相信每一个心态正常的国民,都不会排斥并乐于观看优秀的国产主旋律电影;而一个繁荣发展的电影市场,必然应呈现出一个以主旋律价值为浮动基线、多类型电影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至于少部分人一提到主旋律电影就全盘否定,要么是其自身价值观已经异化到相当程度,达到了“吾之蜜糖、彼之砒霜”的黑白颠倒状态,因而一接触主旋律电影就“痛不欲生”;要么是其借题发挥,借反主旋律这个“题”来“发挥”其对于其他事物的不满,故常常是只反中国主旋律而盛赞外国主旋律,即所谓的“双重标准”。刨除这两种极端立场,大多数人对于主旋律电影还是持欢迎态度的,可问题的关键在于欢迎并不代表无条件接受,主旋律电影要想叫好叫座,就必须下大力气、花大心思。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涉军、涉警题材的战争/动作类型片最具市场活力和开发潜力。本文开头提到的三部电影,均属于该范畴之内。巧合的是,这三部电影还颇有共同点(见下表):
令人惋惜的是,“花开相似香不同”,它们三者并没能实现国产主旋律电影的“成功三连弹”,彼此间差距十分明显(见下表):
从以上对比中不难看出,三部电影之间的综合排序应为《湄公河行动》>《勇士》>《我的战争》。从它们各自的成功与失利中,笔者尝试总结出如下的四条经验:
一是要巧用人才
自香港回归祖国之后,香港影人的“北上”已成大势,曾经清一色内地面孔的主旋律电影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港台面孔。他们虽然为主旋律创作带来了新气象,但也需要一定时间来磨合和融入。徐克《智取威虎山》的成功引来众人效仿,但只有巧用人才、因人而异,“东方好莱坞”的成功经验才能转化为优质的观影体验,否则便极易成为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林超贤将擅长的枪战动作戏“移植”到缉毒警察身上,效果可谓奇佳;把罗礼贤团队拿手的近战格斗戏“嫁接”到红军战士身上,也是一种创新。值得一提的是,两片的“移植”和“嫁接”只是“锦上添花”,并没有对全片的整体氛围造成干扰,一口京腔的张涵予仍然是地道的中国警察而不是“陈家驹”,在山林间联手作战的于小伟、宋佳伦仍然是标准的红军战士而不是“辣手神探”。要知道,在中国日益强盛的今天,以能说两句“洋泾浜英语”为荣的人只会越来越少,堂堂正正讲普通话才是中国文化产业从业者应有的正确心态。
二是要抓对重点
涉军、涉警题材的战争/动作类型片,对于观众最大的吸引力莫过于枪战/打斗/爆炸/高速冲击等极富视听冲击力的桥段和场面。普通观众会因这种日常难见的感官刺激而大呼过瘾,军事爱好者会因专业逼真的细节呈现而倍感欣喜,粉丝会因心中偶像在银幕上出生入死而激动陶醉——这正是此类电影最引人入胜之所在。尤其对于见惯了“好莱坞英雄”的中国观众来说,他们内心对本土英雄有着更加强烈的热情与期盼,因而只要在这方面狠下功夫,即便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准,观众也情愿买下这份“情怀单”。反之,如果电影抓错了重点,希望通过打“爱情牌”“明星牌”“情怀牌”来遮掩自身在这方面的不足,那么必然会令观众产生被欺骗之感,“用脚投票”的结局也就在意料之中了。《湄公河行动》中没有给方新武安排“爱上毒枭女儿”的恶俗剧情,《勇士》中没有给红军战士安排“与老乡家女儿洒泪分别”的俗套桥段,而是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着力点都放在了战斗戏份和兄弟情义上,这就是抓对重点的典型。
三是要主动作为
电影《湄公河行动》中,陈宝国在剧中饰演公安部部长。
《湄公河行动》之所以呈现出今天的面貌,离不开公安部的全力支持,否则长安街上行车、公安部内实拍、缉毒小队境外执法、娃娃士兵杀人吸毒等剧情,以及肩佩国徽的公安部长、离了婚的高刚、手刃仇人的方新武、暗指明显的幕后老板等角色,是难以这么集中地出现在一部国产电影之中的。博纳影业获得本片拍摄权的背后,是公安部通过竞标方式选择电影制作公司的一次突破性尝试——最终,博纳的“2亿元大片式拍摄计划”胜过了中影的“5000万稳妥式拍摄计划”,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湄公河行动》。公安部和博纳影业这次堪称范例的成功合作,为今后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制作开辟了一条新道路。而《勇士》摄制组特别邀请香港武术指导罗礼贤团队加盟拍摄,也是八一厂推进军旅电影制作转型的一项重要举措。
四是要选准演员
影视实力男星张涵予
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明星效应是一部电影获取高票房的必备要素之一,主旋律电影也概莫能外。但必须注意的是,明星并非电影成功的唯一因素,如果演员自身条件未能与主旋律电影的基调合拍登对,那么演员人气便与观影效果成负相关,即演员越是名声在外,越容易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违和”之感。对于涉军、涉警题材的类型片来说,“硬汉”往往是主演应展现出来的标准形象,这在三部电影中都有鲜明的体现。例如《勇士》中的皮肤粗糙、面色黯淡、嘴唇泛白、身形消瘦、臂膀壮实的角色造型,十分契合昼夜行军、长期作战的红军历史形象,也只有这样一支硬汉部队,才能创造一昼夜奔袭120公里的世界陆军徒步行军记录。也只有那些敢于以粗犷造型示人、乐于承受严格的专业训练、敢于在恶劣条件下完成拍摄的好演员、真演员,才有资格去演绎那些在银幕上惩恶扬善的中国英雄,才有可能为观众奉献上一部扣人心弦的主旋律佳片。另外,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票房名列前茅的主旋律类型片当中,有张涵予参演的就多达五部(分别是《湄公河行动》《智取威虎山》《一九四二》《集结号》《风声》),看来这位52岁的实力男星今后仍将是出演主旋律大电影的最佳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