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宝安国防网

微信公众号

“梦课”前世今生:没想到彭德怀当年用过的“小黑板”,如今变这样!

发布时间: 01-27 来源: 中国军网编辑: 罗瑜

  美国人要阻止我们得到的,

  是他和他脑袋里的先进知识,

  一些西方国家至今仍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

  黑板虽小,

  上面的汉字,

  却一笔一划勾勒着中国由一穷二白走向复兴的路径。

  知识是生产力,

  知识是战斗力,

  是的,只有知识,

  才可以改变一个落后国家的命运,

  所以,当我看到一个美国记者拍到的小红军,

  才会感到既亲切又震撼。

  那时,红军刚刚结束长征不久,

  革命走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在黄土高坡的阳光下,

  那位好不容易穿过封锁线到达根据地的外国人,

  用宝贵的胶片,

  定格了这些极具象征意义的瞬间。

  咬着笔头的小红军,

  盯着课本的“红小鬼”,

  端坐在黄土地上认真识字的普通战士,

  以及那残破不堪的《红军识字课本》……

  深处中国内陆的延安宝塔山下,

  人们没有从照片中看到硝烟和杀戮,

  也没有直接感受到中国军人的勇武与刚强,

  但却分明能够觉察到,

  中华民族的坚强和希望!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不屈的信念,

  正是通过小小的粉笔头,

  一撇一捺刻进了中国人的心头。

  直到——

  流尽最后一滴血,

  也不会被抹去。

  毛主席说: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中国军人在血与火中学会了这个道理

  正因此,

  这些照片诞生十多年后,

  陈赓大将被从抗美援朝战场上急召回国,

  开始筹建一所大学。

  或许是一种巧合,

  在板门店签订完停战协议后,

  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回国,

  迫不及待地想来看看这所学校。

  站在这里,

  这个久经沙场、让“联合国军”闻之色变的老将感慨万千,

  十分动情地讲了这样一段话——

  “志愿军在朝鲜作战,

  基本上还是小米加步枪,

  以这样劣势的装备,

  同最现代化的美国军队作战,是很困难的。

  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

  所以我们必须办学校,培养技术人才。

  光喊‘万岁’是不行的,

  毛主席派陈赓同志来哈尔滨创办军工学院,

  这是我军历史上从来没有的……”

  光喊“万岁”是不行的,

  光有勇气而没有知识和技术,

  也是战胜不了敌人的。

  一位铁血战将的感悟,

  催动着这个国家、这支军队“充电”的步伐。

  1954年,哈军工海军工程系的学员在实习组装水雷。

  苏联专家别哥民柯夫在给哈军工的教员们讲课。

  1958年初,哈军工海军工程系第一期毕业学员合影。

  那之后许多年,

  我们有了“两弹一星”;

  我们有了“长征”“天宫”“神舟”“嫦娥”“北斗”;

  我们有了歼-8、歼-10和歼-31;

  我们有了“银河”“天河”……

  为了这些,

  几代中国人青丝变白发,

  接续着求索知识、追赶世界的脚步。

  国防科大“数模”竞赛金牌教练吴孟达教授在上课。肖玉增 摄

  国防科大高能量密度物理自主创新团队

  国防科大精密工程创新团队研制成功了国内首台具有纳米精度的磁流变抛光设备和离子束抛光设备。何书远 摄

  国防科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工程物理专家高伯龙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工程物理专家赵伊君院士。何书远 摄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计算机专家周兴铭院士谈天河一号系统特点。何书远 摄

  陈赓筹建的那所大学,

  几经变迁,

  也孕育了一个响亮的名字——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从松花江畔到岳麓山脚,

  有一个道理不曾改变——

  知识可以改变一个国家,

  一堂课可以改变一个人,

  一所学校可以改变一场战争的结局,

  一群群学子可以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人才,是强军之本;

  教育,永远是学校之本;

  今天,这所一流军校的大门正在为你敞开。

  无论你在高山、在海岛、在大漠还是在远航的舰艇之上,

  无论你是基层官兵还是研究所里的工程师,

  你离这所学校,

  只有一根网线的距离。

  走进这里,

  你会发现课堂正在变化。

  过去

  现在

  过去

  现在

  “哈军工”校友听取国防科大MOOC情况介绍

  紧跟世界潮流,

  国防科大慕课团队(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携手全军知名院校,

  为你打造170余门免费在线课程,

  400多位军校名师为你授课并进行课后互动,

  你甚至可以在国外远程操作物理实验……

  我们希望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打破分数线的阻拦,

  打破任何有形和无形的知识壁垒和“封锁”,

  让每一个有志用知识改变自我、改变国家的人,

  都有相对平等的机会接触一流的大学教育。

  为了这个梦想,

  国防科大自主开发的军内慕课平台——“梦课”,

  从诞生到现在,

  已经更新了80多次。

  虽然“梦课”功能强大,

  但设计师坚持“简约才是王道”,

  确保无需培训,人人都会使用。

  这里有部队急需的专业技能,

  也有个人成才所需的丰富课程,

  学完每门课程,

  你都可以参与在线考试,

  获取专属于你的结业证书。

  你觉得自己太“老”了?

  这位叫刘湖平的同学,

  年近花甲,

  学习了154门“梦课”课程。

  你觉得自己起点太低?

  这位叫王子磊的基层士官,

  坚持不懈,

  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就是“梦课”,

  没有门槛,

  完全免费,

  每个中国军人都可以圆梦的地方。

  体验完一堂“梦课”,

  你或许会惊叹,

  没想到彭德怀当年用过的“小黑板”,

  今天变得这样“高大上”。

  明天的你,

  一定会感谢今天如此努力的自己!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