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舟桥团专挑陌生水域训练 伪装浮桥用上“保护伞”

发布时间: 07-25来源: 中国军网编辑: 罗瑜

  水上劲旅实现新跨越

  ——第21集团军某舟桥团以实践创新提升渡河工程保障能力纪实

  ■刘 鹏 本报特约记者 王广利

  5月下旬,第21集团军某舟桥团组织实战化演练。与以往不同的是,部队没有直奔多年来常去的驻地黄河渡口,而是跨越戈壁大漠,到陌生水域展开训练。

  “为何离开熟悉渡口?”团里打破常规,引起了官兵疑问。

  “改革不能因循守旧,创新才能有新突破。”团长蒋荣伍说,随着使命任务拓展,必须紧盯未来战场拓宽作战半径。

  水流湍急、渡口被淹,“敌”火力来袭、不明电磁干扰……演练中记者看到,尽管情况不断,但官兵沉着应对,不到30分钟,一条钢铁巨龙横跨黄河两岸。

  实现全域保障,最大难处在于陌生地域情况不明。为此,他们购置、改装专业航拍器,全程侦察作业情况,实现架桥画面在“中军帐”立体实时显示。针对不同河流河段流速、河幅、岸边坡度等差异,创新“集中泛水,择机抢通”“两岸泛水,逐段贯通”等新战法。

  为全方位锻炼部队,他们组织野战筑城、战场警戒等多个课目演练;成立训练督导小组,检查评估各营连保障能力;建立数据采集小组,为分析预判形势和渡河侦察提供数据支持。

  “险难环境仅仅是大流速吗?”前不久,该团召开议训会,一次演练失利让大家记忆犹新:该团参加上级组织的渡河演练,浮桥刚架设完毕就暴露目标,一段门桥被蓝方“导弹”毁伤。刚撤出渡河区,前方桥梁便被“敌”机炸毁,部队遭到强电磁干扰,有的舟车趴窝,有的电台失灵。“敌”攻击手段层出不穷,让官兵措手不及……

  “自我演练能圆满完成任务,一有‘敌情’就手忙脚乱。”该团领导率先向自己开刀,过去一味地追求战胜大流速等技术性指标,忽略了对联合作战的研究,必须打破现状。

  他们根据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等,重新梳理研究各项作战问题。为克服昼间大面积浮桥伪装难这个长期困扰舟桥部队的问题,官兵们针对战区内河流特点,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依靠高科技材料为浮桥打造“保护伞”,探索出能够适应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防护方法,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不让问题过夜,不让拦路虎挡路。”该团党委坚持问题导向,破除惯性思维,一个个影响和制约战斗力提升的难题迎刃而解。近3年来,他们革新的舟桥器材混合连接器、舟桥器材打捞器先后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探索出11种新战法。

  兵马未动,数据先行。

  前不久,该团一场全要素渡河工程保障演练悄然打响。野战指挥方舱里,各信息平台、作战单元互联互通,很快便完成战场态势预判、定下渡河决心和部署保障任务。

  该团领导介绍,在“大数据”支撑下,“战役渡河工程保障辅助决策系统”“江河兵要智能管理系统”“卫星定位门桥结合系统”等一批信息化革新成果成为团队战斗力的“倍增器”。

  信息数据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近年来,该团加强跨越大江河、多军兵种联合作战保障、高寒地区渡河工程保障等课题研究,采取现地勘察、查阅资料、数据分析等方法,每年对作战地域的地形地貌、水文天候、电磁环境等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形成了从渡河工程侦察到遂行渡河保障任务所需的完整数据库,实现了文本资料数据化、战备用图数字化、目标信息可视化、调阅查询智能化的目标。他们还利用每年到生疏地域驻训、演练等时机,及时更新完善数据。

  记者在该团训练场看到,接到命令后,作训股股长刘奎钊调取“道路查询系统”快速选定机动路线,而后调度“预选渡口管理系统”,准确查询任务地域水文天候和预选渡口的地质、河幅、流速、流量、江河横断面图和进出路状况,不一会儿便形成3套浮桥架设方案。

  (《解放军报》2016年06月20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