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作战:我们还有哪些观念要清除
■本报记者 刘建伟 通讯员 赵雷
说起体系作战,北部战区陆军某旅官兵有一肚子话要说。
那次陆空联合演练中,该旅派出侦察分队对一重要目标实施抵近侦察,虽然克服重重困难获取了情报,但因时间被耽误而错过战机。事后他们发现,其实兄弟部队已对此目标实施过侦察,情报信息也上传到了作战网络。
现成的目标信息,为何没在第一时间得到利用?演练结束后,参演指战员通过复盘推演,检讨反思了问题的根源:体系作战的观念树得不牢,仍习惯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战。
“这一幕,就是我军在加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阵痛’的一个缩影!”国防大学一位教授告诉记者,“随着以一体化指挥平台为代表的大量新系统、新装备配发部队,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对我军官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走访三军,有喜有忧。喜的是:近年来,全军上下围绕体系作战展开的探索,使相关的思想、方法为广大官兵所了解。忧的是:要真正让各军兵种官兵与传统的思维观念、作战模式告别,自觉融入体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回望过去演兵场上曾发生的一幕幕,我们深感转变的曲折和艰难:
某师的作战会议,指挥员第一选择不是到信息网络中去获取敌我态势、查看情报、作出决策,而是沿用传统的“老套路”,把大家集中到会议桌前开会讨论、定下决心;
空地对抗演练中,某师面对信息化程度远低于自己的对手,没有考虑运用自身信息优势,通过破坏对手作战体系夺取胜利,而是一味比拼火力打起了消耗战;
某旅参加陆空联演,尽管按预案完成了所有协同动作,可仍有不少人在“跑龙套”,作战行动常常是只管地、不看天。有官兵感叹:“这样的联合,岂不是只看得见五个指头,却攥不成一个拳头?”
体系作战,我们还有哪些观念要清除?几经风雨洗礼,三军将士慢慢悟出其中的“奥秘”——
体系攥指成拳,需要跨越本位主义的“鸿沟”。
“军种差异派生的本位情结,使一些同志在看待局部与全局、要素与体系的关系时,烙下了单一军种作战时代的‘胎记’。”第40集团军军长张学锋一针见血地指出,“脑袋里的问题不解决,提高体系作战能力就是一句空话。”
记者在该集团军看到,他们通过广泛的思想发动、讨论辨析、实践检验,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不久前的一场对抗演练,某团上士、“神枪手”关浩,仅凭一杆枪就打掉对手一个指挥所。他感慨地说:“体系对抗中,‘小卒子’同样可以派上大用场。”
观念的转变,让三军演训场也随之出现变化:将军与普通士兵同台,大家都是作战体系中的一个节点,让全局观念和协作意识得到增强;联合演练中,过去“凑”在一起的三军指战员,如今“融入”得越来越主动……
体系攥指成拳,需要训好用好管好信息化系统。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采访中,第42集团军政委陈杰谈到:“体系作战观念的形成,有赖于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操作运用。”近年来,这个集团军下发了大批的信息系统装备,他们先后经历了不想用、不愿用,到强制用、突出用,再到习惯用、自觉用的阶段。
据介绍,该集团军根据系统装备的性能特点和运行机理,出台规定不断规范信息系统的训练、管理和使用,制订《指挥协同规范》《训练运用规范》《系统管理规范》等数十套制度规定,实现了信息系统“训有标准、用有规范、管有尺度”。
一路采访,一路观察。令人欣慰的是,体系作战的话题在部队“热度”不减,部队主动联、主动融、主动为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也要看到,体系作战不是一日之功。正如北部战区一位领导所说:“提高体系作战能力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实践,还有许多沟沟坎坎等着我们去蹚。”
踏平坎坷成大道。记者有理由相信,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实战化训练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炮火硝烟”中砥砺体系作战能力,就一定能迎来辉煌的明天。
千万别做戈尔洛夫
■张科进
习主席反复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做苏联话剧《前线》中那个固步自封的戈尔洛夫。
今天,战争形态随着时代车轮狂飙突进,作战样式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升级,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已成为中国军队的一道“必答题”。如果我们不能深刻剖析和把握未来战争制胜机理,打赢“脖子以上的战争”,在“下一场战争”来临时,将重蹈戈尔洛夫的覆辙。
体系作战,我们还有哪些观念要清除?体系之问,问出了我们离能打仗、打胜仗的距离。缩短这个距离,“第一仗”当在军人的头脑中打响。我们应该问一问,还有多少守旧观念、守常思维、守成思想需要破除?
依靠体系打胜仗,要求我们彻底扫清“上一场战争”遗留的思维定式,用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的新理念指导实战化训练,重塑中国军人的辉煌。
(《解放军报》2016年06月18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