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红军师驻训官兵随时随地可浏览3D网上史馆

发布时间: 07-11来源: 中国军网编辑: 罗瑜

  让光荣传统大放时代异彩

  ——新疆军区某红军师开展红色文化养心育人活动侧记

  ■李康 本报特约通讯员 刘 永 本报记者 乔林生

  雪山为背景,戈壁当舞台。训练间隙,新疆军区某红军师官兵开展多彩野战文化活动。刘永

  新疆军区某红军师党委在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活动中,做足“让光荣传统大放时代异彩”这篇文章,激发了广大指战员赓续红军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苦练打赢本领的豪情壮志。

  牢记嘱托:

  荣誉史馆里的成长生动具象

  6支步枪建队伍,真心盼中央,扶眉建奇功,血战兰州城,甘南剿匪,星夜进西藏,新疆30年……缅怀如此厚重的历史,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2014年4月29日,习主席视察该红军师师史馆,在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前驻足观看,他语重心长地叮嘱部队领导:“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占地面积虽不大,却浓缩了红军师84年风雨历程的师团荣誉史馆,如今成为官兵铸魂励志的主阵地。珍贵的历史照片、先辈们用过的打仗实物、翔实的文字资料、逼真的声光电战斗场景,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史馆文化氛围,让新一代红军传人心潮澎湃。

  从两百多公里外某红军团赶来参观师史馆的大学生列兵张宇霖,在一把残缺的大刀前凝神站立了许久。曾挥舞这把大刀的红军战士先后杀敌16名,最后血洒黄土,壮烈牺牲。张宇霖脸红了,他为自己训练怕苦怕累感到羞耻:“我与这位红军战士的岁数差不多,面对他惊天动地的壮举,我有什么理由不作为。”

  师政治部主任张连国深有感触:“用血与火铸就的红色故事、红色文化,是全师官兵的宝贵财富;聆听历史的回响,感悟英模人物的奋斗精神,争做新一代红军传人已成为官兵的一堂必修课。”

  近年来,红军师所属各团与师里统一行动,深入挖掘各自鲜明的红色文化,对团史馆和20多个红军连队荣誉室进行重新设计、整修。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采取3D和Flash动画创建网上史馆,建立红色论坛,制作红色动漫,让官兵在现实和虚拟的多维空间中感受传统文化,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结合每年长达4个月以上的野外驻训,他们通过架设网络服务器,让远在千里之外的驻训官兵随时随地都可以点击和浏览师史馆,红军师精神、红色文化始终围绕在官兵身边。

  铭刻师魂:

  雕塑群前的回声真切响亮

  红军师精神雕塑群是该红军师特有的“红色名片”,气势宏大,栩栩如生,其中每一尊雕塑都以各自独特的形态伫立,述说着该部红区举旗、陕北会师、保卫延安、边境作战、戍守边陲的壮阔历史。

  长12米、高3.2米,六块花岗岩对接而成的红军师照壁正面,红军师历史沿革图十分引人注目。浮雕正上方,“走遍新(疆)西(藏)兰(州),听从党召唤”这10个大字,更是格外遒劲有力。

  “此浮雕以1932年陕北闹红、保卫党中央、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和新时期部队建设等4个阶段的历史为背景刻画而成,概要地反映了我们红军师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女战士讲解员张倩倩正在为一队精神抖擞的新战士解说,一字一句,弹拨心弦。这些穿上军装不久的年轻战友,禁不住发出“红军师果然名不虚传”的感慨。

  绕过照壁,赫然在目的是一对高4.2米、左右对称布置的雕刻石柱——“战例柱”。石柱采取浅浮雕手法雕刻,延安宝塔山、兰州中山桥、西藏布达拉宫和新疆天山雪松等著名的建筑和地物标志惟妙惟肖。紧挨着“战例柱”的是四座圆形石雕,红军师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被雕刻其上,全景式展现了“对党忠诚、信念坚定,长攻善守、勇猛顽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热爱人民、甘于奉献”的红军师精神。

  照壁前感悟红军师“师魂”,战例柱旁研习经典战例,圆雕下鼓舞军心士气……潜移默化中,官兵们读懂了从军报国的意义,坚定了卫国戍边的信念,红军传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看,一队全副武装的官兵即将踏上比武竞赛的征程,他们高举右拳,面对圆雕和鲜红的党旗进行庄严宣誓:“我是红军传人,红色战旗是我的生命……”

  打造《忠诚》:

  舞台上的“红色课堂”动人心魄

  乌云压顶,血雨腥风,血染国土。倒下、爬行,官兵搭成人梯,终于把红军战旗插向敌城堡……这是红军师大型原创歌舞《忠诚》的一幕场景。应邀观看晚会的10多名师老首长禁不住老泪纵横,许多官兵攥紧拳头表忠心。

  历史刻进脑海。1935年7月的一天,陕北高原烈日炙烤,坐在窑洞前槐树下的刘志丹、习仲勋等陕北红军领导人心情格外激动:中央红军正向陕北挺进!盼望党中央,迎接毛主席!当年,万里山水阻隔,陕北红军只知道有党中央,却不知道党中央在哪儿。陕北红军期盼听到党的声音。《忠诚》从那个时候讲述红军师发展壮大的历史故事,两年时间共编排了17部分剧,3年演出百余场次。新老兵补退、干部交接、党的重大节日,演一次身心感染一次,看一次灵魂净化一次,《忠诚》成了部队党史军史教育的“红色文化课堂”。

  战斗历程最能折射信念的力量。然而最初,在一些90后官兵心里,红色传统并没有那么神圣。某团上等兵贺喜林,来自“红军县”江西吉安。刚入伍时,怕苦怕累,经常说“操场不如市场”等一些偏激言论。班长给他讲红军传统,他手一摆说少扯这些,老家门口的桑树都是红军栽的,两个亲戚是红色景点导游……第一次观看情景剧,贺喜林就受到了极大震撼,他落泪了:“我是在红色土地上长大的,现在又是红军传人,我不能给红军的家乡抹黑,我要给红军师战旗增光添彩!”

  贺喜林从身边的班长骨干学起做起,工作抢在先,训练冲在前,成了同年兵的佼佼者,入党、当班长,荣立三等功,去年底担任团史馆第一解说员。

  打开一扇信念之门,根植一片红色基因。一幕《忠诚》,以近乎完美的方式涤荡官兵的灵魂,并由此掀开了该师各营连把红色战斗故事搬上基层文化舞台的热潮。每逢重大节日、执行重大军事任务之际,反映本单位战斗历程的文艺晚会必将搭台上演。演职人员在演、唱、跳中陶冶身心,台下官兵在看、听、品中感悟战史、净化心魂。

  (《解放军报》2016年06月19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