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兵”不一般:操纵兵器30年 从未发生临战故障

发布时间: 07-08来源: 中国军网编辑: 罗瑜

  支学军正在带领战士进行操作训练。

  在中部战区空军防空某团有这样一位大校,当兵30年始终忙碌在基层一线,和战士睡在一个大房间,硬板床。虽然至今仍是1名普通工程师,但他操纵的兵器从未发生过临战故障。他就是雷达工程师支学军。

  赴厂家接装学习,由于军衔高被怀疑是凑数的

  老支1968年出生,1990年空军雷达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基层当排长,从此就在基层扎下根。在那个年代,基层部队本科生凤毛麟角,部队把他当成重点培养苗子,可他却主动向领导提出从事技术工作,并如愿以偿成为千里眼的“守护神”。

  半年时间不到,两箱子专业书籍被他翻看得卷了边,默画电路图用的废旧报纸摞起来重达几十公斤。他把一个个电路图清晰的刻画进脑子里,就像医生了解人体血管一样,闭着眼睛就能摸到动脉。他的桌子上、枕头边放的全是专业书籍,就连训练间隙他也会拿着树枝在地上默画电路图。别人说他没必要把自己搞的这么累,专业技术再牛也没什么前途。他却说,要想当好千里眼的守护神,就要练就庖丁解牛一样的本事。近20年的时间里,老支熟练掌握了5种型号的雷达,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学习热情始终不减,空情保障优质率不断提高,兵器自主维修能力逐步增强。

  2008年,已是不惑之年的老支,又赶上了部队换装。他主动请缨,赴兵器厂家参加接装学习。学习之初,兵器厂家看到来了一位上校很吃惊,怀疑老支是不是来凑数的,或者借机出来旅游的。接下来,老支的表现让上述疑问逐步化解。课堂上他认真听讲,不懂的问题一一记录在本子上,课后缠着兵器专家问个不停。

  实装操作,老支给20多岁的年轻教员打下手。业余时间老支都用来学习新装备,从未外出逛逛给家人购买特产。兵器厂家有位老师傅经常下部队检修兵器,并把常见故障记录在手册上,老支虚心向老师傅学习,两人在兵器上一待就是半天,对着雷达显示屏一帧一帧分析,拿着线路板一点一点研究。老师傅被这位年龄与自己相差无几的徒弟的诚心所打动,把自己掌握的兵器知识连同排故手册倾囊相传。

  有人说老支这个年龄和专业技术等级何苦再折腾,多少干点就差不多了。老支却说,武器装备在升级,人脑也要加快升级,积极响应变革。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翻努力,老支又在同批接装人员中脱颖而出。

  支学军正在检修兵器。

  三九隆冬,孤身一人野外通宵排故

  换装8年来,老支操纵的兵器没有让领导操过心,装备接到营就基本告别了“售后服务”。他总是细心周到的伺候着自己的兵器,定期给它做“CT”,经常给他做“保健”,部队多次参加大项任务,他操纵的兵器从未出现临战故障。营长杨波告诉笔者,兵器出现临战故障,操纵人员几分钟将故障排除固然可以显示1个人过硬的技术本领,但那也是冒险一试,如若不能将故障排除,后果将可能导致一场战役的失败。而老支是将功夫用在了平时,把平时当成了战时。

  2014年春节前夕,某型雷达突然出现故障,当时已是晚上,有人说等明天再说吧,老支不甘心,让大家回去休息,独自查找原因。时值三九天,晚上温度在零下二十几度,老支顶着凛冽的寒风,在雷达阵地上爬上爬下不停的忙碌着。凌晨3点钟,营长杨波走上阵地查岗时,看到冻得瑟瑟发抖的老支还在坚持排故,就劝他先去休息。他却说临近年关战备紧张,故障不排除我睡不踏实,再坚持坚持,预计天亮能完工。天亮后,战士们走上阵地,看到一脸疲惫的老支裹着大衣睡在雷达方舱内,不忍心开机把他吵醒。等他醒来,战士们开机一看,雷达飞转,各项参数正常,纷纷向老支投来敬佩的目光。

  老支在保障好自己兵器的同时,还经常技术“外援”,有时兄弟单位兵器出现故障找他求援,他有求必应。他把别人的兵器当成自己的一样认真对待,从未存在应付心理,并把排故现场当成难得的教学课堂,边排故边向官兵讲解。他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了兄弟单位官兵,成了兄弟单位的编外工程师。

  每天的体能训练支学军一次不少。

  新战士下连,冲着老支就喊“首长好”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30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老支也年近半百,是单位兵龄最长,军衔最高的干部,但却从不搞特殊,和战士一起睡在大房间、硬板床,早上出操大校和列兵站在一个队伍里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战士们说,我们的队伍里有个大校当排头很自豪。每次上政治教育课,他都积极参加,1个“60后”认认真真听1个“80后”搞教育,让身边的战士更受教育。指导员许文浩很自豪的说:“我很荣幸能给1个‘60后’大校当指导员。”

  笔者问老支听课时有没有感觉到别扭。他说一个人要摆正自己的位子,连主官就是自己的领导,不能拿自己的年龄和兵龄去压人家,不能倚老卖老。连长杨大伟告诉笔者,连队安排干部晚上轮流查岗,老支没有一次漏岗,每次执行任务,老支总是和官兵奋战在一线,从不搞特殊。去年春节刚过,单位便奔赴某地执行任务,老支和战士一起冒雪加固兵器,晚上一样睡在冷得像冰窖一样的列车闷罐里,并把相对背风一点的位置让给新战士睡,自己则和连队主官睡在门口位置,雪花从门缝里飘进来落在脸上,晚上冷的几乎睡不着,早上醒来,胡子和眉毛上全是霜。指导员许文浩说,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想象一个“60后”能和“80后”、“90后”打成一片,在一起吃苦享乐,摸爬滚打。

  新战士杨雨润和老支同住一个宿舍,新兵下连杨雨润刚分到班里时,看到有个大校在和大家聊天,以为是上级大领导,于是喊首长好。老支笑着接过他手里的包,说:“不要叫首长,以后我们就是战友了。”第二天早上,新兵杨雨润发现这个首长比新兵起的都早,而且把被子叠的棱角分明,时间长下来,才知道是怎么回事。班里有这么一个“老兵”,大家自然也就不好意思偷懒。

  有一次,老支正在阵地上忙碌着,恰巧1位上级领导来检查,当这位领导在阵地上看到老支高大的背影时,一眼认出是当年在一个连队一起当排长时的老支,急忙走上前去握着老支的手激动地说,“老支这么多年没有见到你了,你还在基层啊。”老支笑着说:“这是我的战斗岗位,我得坚守啊。”

  多年过去了,老支的战友有的脱下军装离开了部队,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就连他带的兵有的也已经走上领导岗位。他地方上的同学有的当了市委领导,有的下海经商当了老总,有的移民海外,但他依旧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技术干部。许多同学劝他脱下军装回地方跟自己干,都被他拒绝了。他说:“我不能违背自己的信仰,放弃自己的选择,我深爱着这身军装,爱着我的战斗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