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航空巨人”:俄大力推进军用运输机升级换代

发布时间: 05-10 来源: 中国军网 编辑: 罗瑜

  俄罗斯努力回归军用运输机航空巨人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邹志禹 刘文闳

  现代战争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速战速决,军队战斗人员和火力必须实现迅速移动,这对空军运输机的快速投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近年来,俄罗斯继承的前苏联军用运输机性能已不能适应这一要求。俄罗斯现有军用运输机包括轻型运输机安-24/26型76架、安-72型数十架,中型运输机安-12型50架,重型运输机伊尔-76MD型约两百架、安-124型36架、安-22型30余架。前苏联军用运输机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机体逐渐老化、面临退役,俄罗斯整体军事投送能力严重下滑。俄当局审时度势,加快了军用运输机的研制、升级和列装进程。

  安-24

  轻型运输机加紧研制和出口

  轻型运输机安-24、安-26、安-72都服役于20世纪的70年代,到现在已经服役了半个世纪,机体早已经是一修再修,延长使用。针对大量机型即将退役而留下的轻型运输机空白,俄罗斯当局于2003年底在轻型运输机招标会上选中伊尔-112v作为代替机型,并加紧了研制和列装。

  另外,俄罗斯还在国际上积极出口已研制成功的轻型运输机伊尔-103,并在2014年的“哈洽会”上就该型机在中国黑龙江省组装与中方达成共识。

  安-12

  中型运输机“省钱合研”

  中型运输机安-12是上世纪60年代研制列装的,上世纪90年代即将退役时,俄罗斯在1994年与乌克兰研制成功安-70,作为其替代型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列装工作停滞不前,现在能否进入俄空军仍是个未知数。

  为了节省俄未来中型运输机主力伊尔-214的研制费用,俄罗斯与印度于2003年组建新飞机制造公司,在伊尔-214型机的基础上共同研制所谓的MTA中型运输机,二者在结构设计、部件和技术性能方面将具有较高的统一通用性,特别是在主发动机组和主要机载系统上更是如此。显而易见,俄罗斯利用印度急于获取新装备新技术的心理,又成功地找到了愿为其做嫁衣的“金主”。

  安-124

  重型运输机“三管齐下”发力

  重型运输机,是一个国家航空工业整体水平和军事远程投送能力的象征,研发过程中需要技术和资金高投入。在与美国冷战期间,苏联开发了多种世界闻名的重型运输机,其中包括性能优异的“耿直”伊尔-76、多次打破世界飞行纪录的“俄英雄鲁斯兰”安-124、世界最大运输机安-225和人类历史上制造的最大涡桨飞机、苏军曾经的主力运输机安-22。如今,针对现代战争对重型运输机提出的更大载量、更远航程和更快速度的新要求,为改变现有运输机队严重老化带来的危险和现阶段军费不足的状况,俄罗斯当局“三管齐下”。

  其一,俄罗斯对现存数量较大、机龄较新且性能优异的军用版伊尔-76MD进行升级改造,为新型伊尔-476安装了全数字飞行控制系统、玻璃驾驶座舱、4台新一代“佩尔姆”PS-90A76型涡扇发动机,以及改进的“库普尔”-76M航电系统,令其巡航速度、飞机操作性能和载重量都有较大提高,并于2015年底首批列装俄航天军事运输部队。

  其二,性能甚至比美国人引以为豪的银河C-5运输机还要好的安-124现存数量不足,俄罗斯正在大力推动恢复安-124生产线的工作。

  其三,俄罗斯加紧部署下一代大型运输机“PAK TA”伊尔-106的研制工作,并计划在2024年之前列装80架。如果该型运输机研制成功,科幻的外形、超大的设计载重量(100吨)和超远航程、先进的隐身能力、自发电能力、超音速飞行和可在土质机场着陆等技术指标,都将使其成为俄航空工业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之一。

  仔细观察俄罗斯推进军用运输机的升级研制和列装的相关举措,有几个特点颇耐人寻味:

  一、专心发展一种机型

  伊尔-112V

  俄罗斯当局在研制运输机过程中只专注于一种机型并反复进行攻关:轻型的伊尔-112V、中型的伊尔-214和重型的伊尔-106。相比于前苏联时期轻中重型运输机的“百花齐放”,这种局面略显“寒酸”。

  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方面,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几度动荡,国际金融危机和中东产油国增产导致其经济支柱石油天然气出口价格下降,乌克兰危机又导致大部西方国家对俄进行经济制裁,俄罗斯在“新面貌军事改革”和大规模换装现代化武器的巨大军费花费中,很难对所有运输机的研制列装都投以巨资;另一方面,北约东扩对俄生存空间的压缩、西方国家在热点地区制造动乱破坏俄战略空间稳定的企图、破坏核平衡的战略导弹防御系统的建立扩张等严峻形势,让俄罗斯不得不将有限的资源专注于一种机型,加快研制列装的速度来应对挑战。

  二、加大技术资金合作

  MTA

  面对航电电子系统、飞行控制系统、新型材料等方面的差距和资金上的短缺,俄罗斯这个昔日的航空航天大国也审时度势,放下身段积极与中国、印度等国家进行合作,取长补短,精益求精。尽管俄印两国在发动机选择方面存在分歧,但与印度合研“MTA”中型运输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研发伊尔-214资金不足的问题。在2014年“哈洽会”上与中国签署相关文件,合研军民两用的伊尔-96大型运输机,也让其可接触到中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先进航电、飞行控制和新复合材料等领先航空技术,实现在飞机整体性能和实用性方面的突破。

  三、航空巨人努力回归

  伊尔-476

  曾经的航空运输机巨人苏联是何其辉煌,拥有着世界闻名的安东诺夫设计局和伊留申设计局,安-225、安-124和伊尔-76等各类运输机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让美国也只能望其项背。但苏联的解体让俄痛失位于乌克兰的安东诺夫设计局,运输机研发和制造方面的人才和技术更是如水般流失。

  如今俄罗斯站在了新世纪新阶段“新面貌军事变革”的新起点上。一方面,俄努力召回和培养相关人才、摸透消化前苏联时期的设计图纸和相关独门技术,大刀阔斧进行军工企业改革,重启安-124等先进机型的生产线;另一方面,俄罗斯当局集中有限资源,努力攻关研发新技术。俄瞄准新时代战争需要,吸取新世纪多场局部战争的惨痛教训,努力研制各类轻中重型新运输机型,升级并列装部分伊尔-76MD,推进研发性能卓越、举世瞩目的下一代大型运输机PAK TA,力图站在前苏联巨人“残缺的肩膀”上有所作为。

  俄罗斯正在军用运输机航空巨人的回归路上艰难而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