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正门。
祠堂横梁上精美的雕刻。
在新区公明办事处下村小学内,有一排占地约1300平方米的老式建筑,被周边的楼房所遮挡。它就是下村陈氏祠堂。曾经,陈氏祠堂作为宏伟建筑,成为下村人的精神家园。抗日时期,它曾是东江纵队早期创办的革命学校——东宝中学的所在地,孕育出下村小学、公明中学和松岗中学。如今,经历300多年风风雨雨变迁,由于年久失修,陈氏祠堂几近成了危房。据了解,待修缮后,老祠堂将旧貌换新颜,打造成爱国教育基地,供人参观、学习。
三间相连
祠堂建好后成下村人精神家园
据史料记载,上村和下村“本是同根生”,他们原是同一个村庄,称为水贝村。水贝村的陈氏始祖在水贝拓荒,至今已有近700年历史。1953年,水贝村因土地改革的原因,分为上村和下村。
明末清初(约300年前),陈氏家族在水贝村建起三件相连的宏伟祠堂,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之后,陈氏祠堂在清末民初进行过大修。
1日上午10点,记者来到下村小学,在下村小学德育主任谢志华的陪同下,一起走进了陈氏祠堂。祠堂入口正上方雕刻着的“檏園陳公祠”五个繁体大字依稀可见,但是雕梁画栋风化侵蚀,青砖墙面斑驳脱落。虽经岁月剥蚀而失去华彩,但其精湛的雕刻技艺仍清晰可见,建筑上斑驳的痕迹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
在祠堂附近,百年大榕树毅然旺盛。谢志华告诉记者,之前听下村社区的老人讲,陈氏祠堂建好后,一方面,祠堂作为祭祀先人的地方,香火很旺,和它薪火相传的陈氏族人一样,生生不息、繁衍昌盛。另一方面,祠堂也成为陈氏族人的精神家园,家族里面有什么纷争都要到祠堂里面来解决。
“下村社区居委会主任多次到学校参观,他每次都告诉我说,他小时候很喜欢到陈氏祠堂来。他和他的同龄人小时候就在祠堂里面读书,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下村小学校长邓伟东说。
时代需要
陈氏祠堂变成特殊的革命学校
“1944年冬,东江纵队政治部为了培养抗日班干部,决定由东宝行政督导处主办(主任谭天度、副主任何鼎华、王士钊),创办东宝中学,校址设在原宝安县的公明水贝村(现属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下村小学)陈氏祠堂内。”由宝安区档案局、宝安区史志办公室、东宝中学校友会联合编写的《东宝中学》一书的序言中写道。
由此开始,陈氏祠堂变身成为革命学校——东宝中学。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陈氏祠堂外介绍东宝中学的宣传栏上写着:东宝中学是抗战时期共产党地方自治根据革命需要建立起来的一所新型的特殊的革命学校。类似于延安的“陕北公学”。学校具有明确的办学宗旨,明确的办学方针等显著特点。
据史料记载,东宝中学是在1945年2月间正式开办的,名誉校长是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学校开始有两个班,后增为三个班,学生大约有100多人。
据了解,东宝中学的开办,使一批怀着一股抗日救国革命热情的来自宝安和东莞的热血青年,积极投身到这个革命大熔炉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待修缮后
陈氏祠堂将成为爱国教育基地
1945年10月,因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东宝抗日根据地战云密布,国民党军队疯狂向东宝地区进攻,东江纵队为避免损失,保存有生力量,实行战略撤退,东宝中学被迫停办。东宝中学停办后,陈氏祠堂还曾作为公明中学的校址,后来下村小学也曾使用一段时间。
1956年9月,东宝中学恢复办学。1960年9月,东宝中学更名为公明中学,现址在公明红花山。
“以陈氏祠堂为办学原点,培养出众多人才。如今,公明中学、松岗中学、下村小学都和陈氏祠堂有一定的渊源,可以说陈氏祠堂孕育出了公明中学、松岗中学和下村小学。”邓伟东说。
据了解,东宝中学旧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2004年8月,其被宝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为“宝安区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
经历了300多年风风雨雨地变迁,记者探访陈氏祠堂时,发现如今这座曾经培养了大批进步青年的革命旧址已成危房,三间相连的祠堂内堆满了课桌、凳子、柜子等杂物。
在2005年12月举行的东宝中学建校60周年纪念会上,许多革命前辈建议将其修缮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据了解,下村社区和新区公共事业局已经就陈氏祠堂的修缮问题达成了相关协议。待陈氏祠堂修缮后,将作为爱国教育基地,可供下村小学免费使用。
宝安日报记者 李军涛/文 管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