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区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为核心探索社会化拥军新路

发布时间: 03-05 来源: 编辑: 王巍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部署。习近平主席提出要“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为统筹我国经济和国防建设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宝安区是深圳市的驻军大区、优抚大区、兵源大区,区内有驻军单位16个,驻有全市唯一的野战步兵团,驻军人数全市第一,全区有优抚对象686人,其中现役义务兵281人。面对日益繁重的双拥工作任务,宝安区积极探索社会化拥军新路径,在做好政府拥军优属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双拥工作,促进军地军民融合发展,取得良好效果。主要特点和做法如下:

  (一)以全面落实双拥优抚政策为重点,探索建立社会化拥军新机制。宝安区在拥军工作中,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行为方式,坚持政府行为与社会行为的统一,整合拥军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各阶层的拥军热情,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搭台、部门联动、社会唱戏”的双拥工作机制。一是不断完善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宝安区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等20多个部门和驻区部队参与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军地联席会议专门研究双拥工作,特别是对双拥共建、复退军人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军人子女入学入托等工作都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落实。同时,把拥军优属工作的有关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不断提高双拥工作的财力、物力保障标准。二是把社会化拥军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宝安区每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都对双拥工作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2011年提出“努力安置随军家属,鼓励退伍士兵自谋职业开展创业”。 2012年提出“扎实做好拥军优属,积极为部队办好事实事,支持国防建设”。2013年提出“深化双拥国防教育,推进经济社会与国防双拥协调发展”。2014提出“深入推进社会化双拥,促进军地军民融合式发展”。双拥工作与创建文明街道、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结合起来,促使双拥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驻地部队把做好双拥工作列为部队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纳入部队建设内容。三是推进拥军主体多元化。深入开展以科技拥军、教育拥军、法律拥军、文化拥军等为主要内容的行业拥军活动,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参与拥军服务,最大限度地组织动员各行各业发挥各自优势,为部队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双拥工作制度,给予必要的制度支持、人才支持和经费支持,促进社区双拥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大力宣传倡导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相关保障机制,利用纪念活动、节日拥军等有利时机,开展系列活动,提升全民国防意识和拥军优属意识。四是建立健全社会化拥军政策。宝安区建立了重点优抚对象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健全了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机制,确保各项抚恤补助经费按月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推行以自谋职业为主,安置就业为辅、就业指导服务为补充的安置制度,所有退伍义务兵都可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按照服役年限给予相应的自谋职业补助。制定了《宝安区关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若干规定》,明确了各单位开展社会化拥军的职责和目标,提出要统筹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引导经济社会领域的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更好地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入推进拥军工作社会化,实现地方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同步提高。

  (二)构建军警民一体联合应急指挥平台,探索在设施和力量上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围绕实现军地合作共赢,重点探索军地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军队建设之间的有效配置和运用。一是推进军地应急力量融合。2014年初,宝安区整合军地资源,成立了以区国防动员委员会为龙头,以区应急管理委员会为依托,以驻区部队、民兵、预备役人员为骨干的宝安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应急指挥军地分割、自成体系、封闭运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14年6月1日上午,松岗街道溪头社区第三工业区某企业电镀车间突发火灾,火势迅猛,毒性巨大。危急关头,宝安军地迅速启动联合应急救援机制,驻宝安武警、预备役部队快速反应,区应急办调集安监、环保、水务、供电等部门现场协助处置,经多方协同奋力扑救,成功保护了价值数千万元的生产线,检验了军地应急救援指挥协调能力,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和财产损失。二是推进军地应急设施融合。为充分发挥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和驻区军、警、预备役部队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宝安区政府支持区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对训练资源进行整合,修建了400米障碍场,将训练操场、实弹射击靶场、教育课室、生活设施免费开放,供现役部队、民兵预备役分队、武警部队、公安干警共同使用。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定期组织军警民联合训练、挂钩训练、联合演习,通过扎实有效的军地联合训练,进一步磨合指挥协调机制,检验行动预案,熟悉任务程序,不断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素质。三是推进军地应急演练融合。组织了深圳市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军警民联合快速动员集结演练,来自宝安区各驻军单位以及区公安局、应急办等20家3500人组成民兵57高炮营、应急救援、反恐维稳、海军民兵、义工联7支队伍,快速集结,完成了高炮对空抗击、消防救援、防化洗消、处突对抗等四个课目的演练。军警民联合快速动员集结演练是宝安区对军地合力推动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通过军地联合演练,既加强军地应急应战力量相互沟通交流和互相配合,又为提高整体战术协同和战斗力建设创造机会。

  (三)培育社会组织拥军,做政府拥军做不好做不到位的事。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宝安区曾一度面临较大的优抚安置工作压力,特别是转业士官、随军家属安置难,部分参战退役人员生活就业难等问题,尽管政府部门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工作,但落实效果与优抚对象的要求仍有差距。为此,宝安区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拥军新力量,推动拥军工作社会化,社会组织成为政府拥军的有益补充和得力助手。一是有针对性培育发展参与拥军服务的社会组织。宝安区全面改革社会组织登记前置审批制度,对成立拥军促进会等公益类社会组采取“先发展、后规范,先备案、后登记,部门联动、分类指导”的办法,实行登记、备案双轨制。通过简化程序、降低门槛、上门指导等服务措施,先后培育了宝安区企业拥军联谊会、社会拥军联谊会、老战士纪念馆、老战士口述历史研究会、青年拥军促进会等拥军社会组织。二是发挥社会组织在联系服务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的桥梁纽带作用。2010年在全市率先成立的宝安区社会拥军联谊会,积极参与双拥优抚工作,在解决随军家属和退役士兵就业,联系优抚对象,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帮了政府的大忙。4年来,该会组织走访部队20余次,慰问老战士和优抚对象200多位,举办多场退伍老兵专场招聘会,赠送慰问金及慰问品100多万元,搭建了政府部门和军人优抚群体的沟通交流平台,特别是为困难优抚对象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目前,宝安区成为全市优抚群体最稳定、越级上访人数最少的一个区。三是发挥社会组织在国防教育和文化拥军的宣传教育作用。设在沙井海上田园的全国首家老战士纪念馆暨老战士口述历史研究会, 2012年开馆至今,先后承办了“八一老战士荣誉展”和“红色记忆展”等活动,邀请功勋卓著的老战士,携文物及展品深入机关、部队、学校,开设红色文化展览50多场,共接待来馆观众近万人次,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成为国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圳红色旅游新亮点。新近成立的宝安区青年拥军促进会,组建了移动“少年军校”,组织青少年到军事基地体验和参观,邀请专家前来讲解国防知识,定期播放军事教育片,开展系列军事展览等活动,普及国防军事知识。四是发挥社会组织在动员其他社会力量拥军的协同参与作用。除上述拥军类社会组织,其他各行业社会组织也发挥联系社会成员紧密的优势,加入了拥军行列。在建军87周年来临之际,区书法家协会举办“迎八一军民共建,挥翰墨官兵齐欢”活动,为边检官兵挥写书法精品60多幅;区戏剧曲艺家协会、宝艺京剧社等24家社会组织与区消防大队举行军民共建联谊系列活动,畅叙鱼水情谊。在各类社会组织的带动下,全区各行业代表单位与驻地部队普遍建立了共建关系,签订双拥共建公约,全区军民共建对子发展到30多对。

  (四)在全国率先将驻地困难官兵纳入社会救助体系,慈善拥军解决官兵后顾之忧。宝安区在建立全区性社会救助体系过程中,率先将困难优抚对象、驻区困难官兵纳入慈善救助范围。一是区级慈善会发挥慈善拥军主体作用。宝安区慈善会出台了《关于资助驻地困难官兵试行办法》,为驻宝安区部队困难官兵本人及其配偶、子女和父母提供生活资助金和医疗资助金。资助范围涵盖了因自然灾害或者突发性重大事故导致家庭基本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患有重大疾病,因战斗、抢险救灾、训练受伤致残和因战、因公牺牲四类情况。官兵一次性资助最高可达5万元。5年来区慈善会累计资助驻地官兵229人次,资助金额144万元。二是社区慈善组织踊跃参与社会拥军活动。沙井爱心一族协会每年八一建军节 、中秋节、国庆节、春节组织爱心人士到驻地部队慰问演出、发放慰问品。新安街道海裕社区爱心协会、慈善帮扶协会协助部队组建义工队伍,走访慰问社区老军人军属,组织社工机构为部队官兵开展心理减压、情绪管理、团队建设等专业服务,丰富官兵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驻地部队真情回报宝安第二故乡。慈善拥军传达了社会各界人士对部队驻地官兵的关心和支持,解决了官兵们的后顾之忧。驻宝安部队官兵将感激之情转化为强大工作动力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扎根部队安心服役,积极关心支持驻地建设。驻港部队某团在今年举行的“慈心暖人间·善举行宝安”募捐活动中官兵全员参与,短短半个小时募集善款近2万元,用行动诠释了军民融合的鱼水深情,谱写了军民一家亲的又一华美篇章。